中医治疗肺气虚案例需结合患者具体症状、体质及病程,通过辨证论施以补益肺气、固表止咳等法,辅以针灸、穴位贴敷等外治法,常取得较好疗效,以下以一则典型临床案例展开说明,并附相关辨证要点与调护建议。
案例背景
患者李某,男,52岁,公司职员,吸烟史30余年(每日20支),近3年反复出现咳嗽、气短,遇寒或劳累后加重,曾自行服用止咳糖浆及抗生素,症状时轻时重,1月前因淋雨后咳嗽加剧,痰白质稀、量不多,动则喘促,伴自汗(稍活动后汗出明显)、乏力、声音低弱、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边有齿痕,脉弱,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胸部X线示:肺纹理增粗,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辨证为肺气虚证兼脾气虚。
中医辨证与治疗
辨证分析
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外合皮毛,患者长期吸烟,烟为热毒之品,灼伤肺气;淋雨外感寒邪,寒性凝滞,进一步损伤肺阳,致肺气虚弱,宣降失司,故咳嗽、气短、痰白稀;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气虚推动无力,则声音低弱、乏力;子病及母,肺虚及脾,脾失健运,则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弱均为气虚之象。
治法
补益肺气,健脾化痰,佐以固表。
治疗方案
-
内服中药:以补肺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 处方:黄芪30g(蜜炙)、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0g、法半夏10g、五味子6g、紫菀12g、款冬花12g、防风10g、炙甘草6g。
- 方解:黄芪、党补益肺气,为君药;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助气血生化之源,为臣药;陈皮、半夏理气化痰,紫菀、款冬花润肺止咳,五味子收敛肺气,防风固表护卫,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每次200ml,连服14天。
-
针灸治疗:
- 选穴:肺俞(双)、膏肓(双)、气海、足三里(双)、太渊(双)。
- 操作:穴位常规消毒,毫针刺,肺俞、膏肓、气海用补法,足三里、太渊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2周,艾灸:肺俞、膏肓穴配合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增强温阳补气之效。
-
穴位贴敷:
- 药物:取黄芪、白术、细辛、甘遂各等份,研末,用姜汁调成糊状。
- 穴位:肺俞(双)、膏肓(双)、膻中。
- 操作:将药糊制成1cm×1cm药饼,贴于穴位,用医用胶固定,每次贴敷4-6小时,每日1次,连续7天。
治疗过程与疗效
- 治疗1周后:咳嗽次数减少,气短减轻,自汗明显改善,食欲略有增加,舌脉同前,调整处方:去防风,加山药15g、炒扁豆12g以健脾益气。
- 治疗2周后:咳嗽基本消失,活动后无气促,自汗停止,精神好转,食欲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略弦,复查胸部X线:肺纹理较前清晰。
- 后续调理:停用针灸及贴敷,改服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甘草)巩固疗效,嘱戒烟避寒,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呼吸锻炼(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随访3个月未复发。
肺气虚常见症状与辨证要点(表)
症状分类 | 具表现 | 舌脉特点 | 病机要点 |
---|---|---|---|
肺失宣降 | 咳嗽声低、气短喘促、痰白清稀 | 舌淡苔白,脉弱 | 肺气虚弱,宣降失常 |
卫外不固 | 自汗、易感冒、畏风 | 舌边有齿痕,脉浮弱 | 气虚不能固表 |
气虚全身表现 | 乏力、声低懒言、面色㿠白 | 舌淡,脉虚弱 | 元气亏虚,功能减退 |
脾肺气虚 | 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部分患者) | 舌胖有齿痕,苔白 | 子病及母,脾失健运 |
相关问答FAQs
Q1:肺气虚与肺阴虚如何区别?治疗上有何不同?
A:肺气虚以“气虚”为特点,常见咳嗽声低、气短乏力、自汗、易感冒,舌淡苔白、脉弱;肺阴虚则以“阴虚燥热”为主,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口干咽燥、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细数,治疗上,肺气虚以补益肺气为主,常用补肺汤、玉屏风散;肺阴虚需滋阴润肺,常用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忌用温燥之品,以免耗伤阴液。
Q2:中医治疗肺气虚需要多长时间见效?日常如何调护?
A:肺气虚多为慢性病程,疗效与病程长短、体质及生活习惯相关,轻者(如单纯气短、自汗)经1-2周规范治疗可缓解症状,重者(如反复咳嗽、合并脾肾虚)需1-3个月调理,日常调护需注意:①避风寒,避免冷空气刺激及感冒;②戒烟限酒,减少对肺的刺激;③饮食宜健脾补肺,如山药、百合、梨、蜂蜜,忌生冷、辛辣、油腻;④适度锻炼,如太极、八段锦,增强肺功能;⑤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以防耗伤气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