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草,又名金线草、蓼子草、金钱草等,为蓼科金线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中国传统民间常用中草药之一,其名“一线草”多源于其细长的茎蔓或叶片上清晰的叶脉,如同线条般贯穿,极具辨识度,在传统医学中,一线草以清热解毒、活血止血的功效著称,现代研究也发现其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临床应用广泛,以下将从形态特征、分布环境、药用价值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介绍,并附识别要点表格,帮助读者准确辨识这一中草药。
一线草植株高30-80厘米,根状茎横走,木质化,褐色,须根众多,茎直立或斜升,单一或分枝,具明显的纵棱,无毛或疏被短毛,节部膨大,叶互生,叶片呈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5-12厘米,宽2-5厘米,顶端渐尖或尾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无毛或叶脉疏被毛;叶柄短或近无柄,托叶鞘筒状,膜质,褐色,顶端有短睫毛,花序为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细长下垂,花小而密集,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红色,雄蕊8枚,花柱3枚,瘦果卵形,有三棱,褐色,光亮,花期6-8月,果期8-10月,其叶片形状、茎节特征及花序形态是识别的关键,尤其与同科植物的区别在于其叶脉清晰、托叶鞘完整。
一线草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福建、广东、广西等省份,多生长于山坡林下、沟谷溪边、路旁草丛及田埂边,喜温暖湿润环境,耐阴性强,常成片生长,在海拔100-1500米的区域均可发现其踪迹,是南方地区常见的野生药用植物。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一线草性寒,味辛、苦,归肝、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活血止痛、利尿通淋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痢疾、肠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尿路感染、水肿、外伤出血等病症,内服可煎汤,常用量为15-30克;外用可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研末撒布,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一线草含有黄酮类、醌类、鞣质、挥发油等成分,其中金丝桃苷、槲皮素等黄酮类物质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抑菌作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其止血成分可缩短凝血时间,促进伤口愈合;利尿成分则能增加尿量,帮助排出体内毒素。
尽管一线草药用价值较高,但使用时也需注意:1. 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以免引起腹泻、腹痛等不适;2. 孕妇及月经期女性应避免使用,其活血作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3. 不可过量服用,常规剂量下安全性较高,但大剂量可能刺激胃肠道;4. 外用前需进行皮肤过敏测试,避免过敏反应;5. 采集时需注意辨别,避免与同科有毒植物(如蓼蓝)混淆,建议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
一线草(金线草)快速识别要点
| 项目 | 内容 |
|------|------|
| 中文名 | 一线草 |
| 别名 | 金线草、蓼子草、金钱草、红丝草 |
| 科属 | 蓼科金线草属 |
| 形态特征 | 根茎横走木质化;茎直立有纵棱,节部膨大;叶披针形/长椭圆形,全缘,叶脉清晰;总状花序,花小白色/淡红;瘦果卵形三棱褐色 |
| 分布 | 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山坡林下、沟边草丛 |
| 药用部位 | 全草 |
| 性味 | 性寒,味辛、苦 |
| 功效 |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活血止痛,利尿通淋 |
| 采集期 | 花期(6-8月)或果期(8-10月) |
相关问答FAQs
-
一线草和金钱草有什么区别?
答:二者科属、功效不同,一线草为蓼科金线草属,全草入药,功效偏清热解毒、活血止血;而“金钱草”通常指报春花科过路黄(大金钱草)或豆科广金钱草,前者用于利湿退黄、利尿通淋,后者用于清热利湿、通淋止痛,外形上,一线草叶片披针形,茎有纵棱;过路黄叶片圆形,茎匍匐;广金钱草叶片具小叶,三出复叶,可通过叶片、茎特征区分。 -
一线草可以长期服用吗?
答:不建议长期自行服用,一线草性寒,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食欲不振、便溏等;且其成分复杂,长期使用可能产生蓄积反应,需在中医辨证指导下,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周期,一般症状缓解后即可停用,慢性病患者建议定期复诊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