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病症,以头晕目眩、如坐舟车、天旋地转为主要表现,常伴恶心、呕吐、耳鸣、乏力等症状,中医学对眩晕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述,认为眩晕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病机核心为风、火、痰、瘀、虚,治疗需辨证论治,结合整体调理,本文将从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调护要点等方面详细阐述“中医治疗眩晕看什么”。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眩晕的核心
中医治疗眩晕强调“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即通过分析症状、体征,辨别疾病属于何种证型,再针对性选择治法和方药,临床常见证型如下:
证型 | 主要症状 | 病因病机 | 治法 | 代表方剂 |
---|---|---|---|---|
肝阳上亢 | 头胀痛或跳痛,眩晕耳鸣,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 | 情志不遂,肝气郁化火;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 | 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 天麻钩藤饮 |
气血亏虚 | 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神疲乏力,心悸少寐,面色㿠白,唇甲色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 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或失血过多,气血两虚 | 益气养血,填精生髓 | 归脾汤、八珍汤 |
痰湿中阻 | 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 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清阳不升 |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 半夏白术天麻汤 |
肾精不足 | 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偏阴虚者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偏阳虚者畏寒肢冷、夜尿清长,舌淡苔白 | 先天不足,或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 | 滋补肝肾(偏阴虚)、温补肾阳(偏阳虚) | 左归丸(阴虚)、右归丸(阳虚) |
瘀血阻窍 | 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 跌仆损伤,或久病入络,瘀血内停,脑络瘀阻 | 活血化瘀,通窍活络 | 通窍活血汤 |
中医治疗方法:多途径综合调理
中医治疗眩晕不仅限于内服中药,还包括针灸、推拿、穴位贴敷等多种疗法,需根据证型选择或联合应用。
内服中药:辨证施治的根本
内服中药是中医治疗眩晕的核心,如肝阳上亢用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等),以平肝潜阳;气血亏虚用归脾汤(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龙眼肉等),益气养血;痰湿中阻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等),燥湿化痰;肾精不足偏阴虚用左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等),偏阳虚用右归丸(附子、肉桂、熟地、山茱萸等),滋补或温补肾精;瘀血阻窍用通窍活血汤(麝香、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等),活血化瘀。
针灸疗法:通经活络,调和气血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脏腑气血,缓解眩晕症状,主穴常选百会(平肝潜阳、升阳举陷)、风池(疏风解表、清头明目)、肝俞(疏肝理气)、肾俞(补肾益气)、足三里(健脾和胃)、三阴交(滋补肝肾),配穴根据证型调整:肝阳上亢加太冲(平肝熄风)、行间(清肝泻火);气血亏虚加气海(益气助阳)、血海(养血活血);痰湿中阻加丰隆(健脾化痰)、阴陵泉(利湿健脾);肾精不足加太溪(滋补肾阴)、命门(温补肾阳);瘀血阻窍加血海(活血化瘀)、膈俞(活血通络),操作时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
推拿与穴位按摩:舒缓经络,缓解症状
推拿通过手法作用于头部、颈项及背部穴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神经功能,常用手法包括:①拿五经:用五指拿法从头部督脉(百会至风府)两侧膀胱经(通天至风池)反复操作3-5遍,以疏通头部经络;②按揉风池、太阳:用拇指按揉风池穴(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太阳穴(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横指凹陷处),各1-2分钟,以缓解头痛、头晕;③摩腹:用手掌顺时针摩腹5-10分钟,健脾和胃,促进痰湿消散;④滚法放松颈肩:用滚法在颈肩部肌肉操作,缓解肌肉紧张,改善椎动脉供血。
其他特色疗法
- 穴位贴敷:将吴茱萸、肉桂等中药研末,用醋或蜂蜜调制成膏状,贴敷于涌泉穴(足底前部凹陷处),引火下行,适用于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型眩晕;或贴敷于神阙穴(肚脐),健脾祛痰,适用于痰湿中阻型。
- 耳穴压豆:选取肾、肝、脾、皮质下、枕、内耳等穴位,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通过刺激耳穴调节脏腑功能。
- 艾灸:适用于气血亏虚、肾阳不足型眩晕,常选关元、气海、足三里、命门等穴位,用艾条温和灸,每穴10-15分钟,以局部温热为度,温阳补虚。
调护要点:预防复发,巩固疗效
中医治疗眩晕需配合生活调护,以减少复发、提高疗效:
- 生活起居:规律作息,避免熬夜(23点前入睡),保证充足睡眠;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注意颈部保暖,防止风寒侵袭;眩晕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避免突然起立、转身,防止跌倒。
- 饮食调理:根据证型选择食物:肝阳上亢者宜食清淡平肝之品,如芹菜、菊花、绿豆、梨,忌辛辣、酒肉、咖啡;气血亏虚者宜食健脾益气、养血生血之品,如红枣、桂圆、山药、莲子、瘦肉、菠菜,忌生冷、油腻;痰湿中阻者宜食健脾利湿之品,如薏米、陈皮、茯苓、冬瓜,忌甜腻、生痰食物(如肥肉、蛋糕、奶茶);肾精不足者宜食补肾填精之品,如黑芝麻、核桃、枸杞、黑豆、羊肉,忌辛辣刺激。
- 情志调摄: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恼怒、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怒伤肝”“思伤脾”,情绪波动易诱发或加重眩晕,可通过听音乐、练书法、冥想等方式调节情绪。
- 适度运动:根据体质选择运动方式,如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以微微汗出、不疲劳为度,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但避免剧烈运动(如快跑、跳跃),防止耗气伤血。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眩晕时自己能随意服用天麻钩藤饮等中药吗?
解答:不建议,中医治疗眩晕强调“辨证论治”,不同证型用药差异大,肝阳上亢用天麻钩藤饮,但气血亏虚者服用可能加重乏力、心悸;痰湿中阻需燥湿化痰,若误用滋腻药(如熟地、麦冬)易碍脾生痰,导致眩晕加重,天麻虽平肝熄风,但部分人群(如过敏体质、低血压者)服用后可能出现不适,建议先由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明确证型,再遵医嘱用药,避免辨证失误导致病情延误或加重。
问题2:中医治疗眩晕多久能见效?为什么有些人治疗效果不明显?
解答:疗效因人而异,与证型、病程、体质及治疗依从性相关,轻证(如短暂性肝阳上亢型眩晕)规范治疗1-2周可能缓解;慢性或复杂证型(如肾精不足、瘀血阻窍,或合并高血压、颈椎病等)需1-3个月或更长时间,效果不明显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辨证不准确,未抓住核心病机(如将痰湿中阻误辨为气血亏虚,误用补益药);②治疗依从性差,如未坚持服药、未调整饮食或生活习惯(如仍熬夜、饮酒);③合并其他基础疾病,需综合治疗(如高血压患者需同时控制血压);④病程较长,体质虚弱,需长期调理(如老年肾精不足型眩晕),建议定期复诊,医师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方案,同时严格配合生活调护,以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