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僻,中医学亦称“口㖞”“吊线风”,现代医学多属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以突发一侧面部麻木、板滞,口眼向一侧歪斜,目闭不全,额纹变浅或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作蹙额、皱眉、鼓腮、吹口哨等动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其发病多与风邪侵袭、正气不足、痰瘀阻络相关,中医治疗以扶正祛邪、调和气血、通经活络为基本原则,通过辨证论治内服中药,结合针灸、推拿等外治法,常能取得较好疗效。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口僻的发生多因“正虚邪中”,病位在面部经络,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具体病因病机可概括为以下几类:
- 外感风邪: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风邪常夹寒、夹热,风寒凝滞经络,或风热灼伤津液,均可致面络不通。
- 正虚邪中:素体气血亏虚,或肝肾不足,筋脉失养,加之劳累、汗出、体虚等诱因,使风邪乘虚入中,痹阻面部经络。
- 痰瘀互结: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或久病入络,气滞血瘀,痰瘀互结于面部经络,致气血运行受阻,筋肉失养而发病。
辨证论治
口僻的辨证需结合病因、病程及全身症状,分为急性期(发病1周内)、恢复期(1周至6个月)和后遗症期(6个月以上),临床常见证型及治疗如下:
证型 | 主症 | 治法 | 代表方药 |
---|---|---|---|
风寒袭络 | 突然口眼歪斜,面部拘急麻木,伴恶风发热,头痛鼻塞,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 祛风散寒,通络解表 | 牵正散合桂枝汤加减(白附子、白僵蚕、全蝎、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 |
风热阻络 | 口眼歪斜,面部灼热感,伴咽痛口干,发热微恶风,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 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 大秦艽汤加减(秦艽、羌活、防风、黄芩、石膏、白芷、白芍、生地、甘草) |
风痰阻络 | 口眼歪斜,面部麻木,伴头重如裹,胸闷痰多,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滑 | 祛风化痰,通络散结 | 导痰汤合牵正散加减(半夏、陈皮、茯苓、胆南星、白附子、僵蚕、全蝎、石菖蒲) |
气虚血瘀 | 口眼歪斜日久,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暗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 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 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加减(黄芪、当归、赤芍、川芎、地龙、桃仁、红花、白附子) |
肝肾阴虚 | 口眼歪斜,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 滋补肝肾,养筋活络 | 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减(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菟丝子、牛膝、女贞子、墨旱莲) |
中医治疗方法
(一)针灸治疗
针灸是治疗口僻的首选外治法,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濡养筋肉的作用,取穴以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辨证配穴:
- 局部取穴:地仓、颊车、下关、阳白、太阳、攒竹、丝竹空、颧髎、迎香、承浆等,可浅刺、透刺(如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或电针(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
- 远端取穴:合谷(对侧)、太冲(同侧)、足三里、三阴交等,合谷为“面口合谷收”,太冲平肝息风,足三里、三阴交调理脾胃、益气养血。
- 急性期:手法宜轻,取风池、翳风、合谷等穴以祛风通络,避免强刺激;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可加强电针、温针灸,或配合闪罐、走罐于面部,促进气血运行。
(二)推拿治疗
推拿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常用手法:
- 揉法:用指揉或掌揉法在患侧面部(印堂、阳白、太阳、颧髎、颊车、地仓)操作,每穴1-2分钟,以局部温热为度。
- 点按法:点按风池、翳风、合谷、太冲等穴,每穴0.5-1分钟,以酸胀为度。
- 抹法:用拇指指腹从印堂向太阳穴、从迎香向颧髎方向抹动,往返10-15次。
- 拿法:拿风池、肩井,以放松颈部肌肉。
- 面部梳理法:用五指指腹如梳头样梳理面部,从前额至下颌,反复操作3-5分钟。
(三)其他疗法
- 穴位贴敷:取白芥子、胆南星、白附子等份研末,用蜂蜜调制成膏状,贴敷于患侧地仓、颊车、阳白等穴,每次2-4小时,每日1次,适用于风寒袭络证。
- 拔罐疗法:在患侧面部采用闪罐或走罐,以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可促进气血运行,缓解肌肉拘急。
- 放血疗法:取太阳、耳尖、少商等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放血2-3滴,适用于风热阻络证,具有泄热解毒、通络开窍作用。
调护与预防
- 避风寒:避免冷风直吹面部,注意头部保暖,急性期可戴口罩。
- 调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以免气机不畅加重病情。
- 避劳倦: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耗伤气血。
- 合理饮食:急性期宜清淡饮食,忌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风寒证可适量食用生姜、葱白等辛温散寒之品;风热证宜食菊花、薄荷、梨等清热生津之品;恢复期可增加山药、大枣、枸杞等健脾益气、滋补肝肾之品。
- 功能锻炼:每日进行面部表情肌训练,如抬眉、闭眼、鼓腮、吹口哨、示齿等,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促进肌肉功能恢复。
相关问答FAQs
问:口僻针灸治疗多久见效?
答:针灸治疗口僻的见效时间因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及个体差异而异,急性期患者(发病1周内),及时针灸治疗多在3-5次后即可改善症状(如面部麻木感减轻、额纹略恢复),1-2周可明显好转;恢复期患者(1-6个月)一般需2-4周治疗;后遗症期患者(6个月以上)疗程较长,可能需1-3个月或更久,建议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坚持治疗可提高疗效。
问:口僻治疗后如何判断预后?
答:口僻的预后与病因、治疗时机及是否规范治疗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年轻患者、病程短(2个月内)、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者预后较好;若出现以下情况提示预后不良:①发病后1周内症状持续加重;②伴有味觉丧失、听觉过敏、舌前2/3味觉减退等复杂症状;③肌电图检查提示面神经严重变性(如纤颤电位、正尖波增多);④经过3个月规范治疗仍无改善者,建议患者定期复查肌电图,评估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