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微药材发黄是何原因?是否影响药效与品质?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6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白薇为萝藦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unge)或蔓生白薇(Cynanchum versicolor Bunge)的干燥根及根茎,性味苦、咸,寒,归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利尿通经、解毒疗疮的功效,常用于温病发热、阴虚潮热、热淋、血淋、疮痈肿毒等症,作为临床常用中药,其质量直接影响疗效,而“发黄”是常见的性状变异现象,需引起重视。

白微药材发黄

白薇发黄的外观特征

正常白薇药材多为根茎结节状,根呈细长圆柱形,表面黄白色或浅黄棕色,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类白色或黄白色,气微,味微苦,发黄的白薇则整体或局部颜色加深,呈深黄、焦黄甚至棕黄色,根茎可能干瘪皱缩,根条易断裂,断面色泽不均,部分可能呈褐色,气味可能带有酸味、霉味或其他异味。

白薇发黄的原因分析

  1. 储存环境不当:白薇含有较多淀粉、多糖类成分,易吸潮,若储存环境湿度大于70%,或温度高于30℃,药材会受潮,导致微生物滋生(如霉菌),其代谢产物使药材发黄、霉变;光照(尤其是紫外线)会加速药材中酚类、黄酮类成分的氧化,导致颜色加深。
  2. 采收加工不规范:采收后未及时干燥,或干燥方法不当(如暴晒、高温烘干),高温会破坏酶系统,促进成分氧化,导致表面发黄;若干燥不彻底,残留水分也会引发后续变质。
  3. 药材本身质量:采收时已存在病虫害,或采收过晚(秋后采挖),药材内部成分开始分解,易发黄;或混有杂质(如泥土、其他根类药材),影响干燥和储存,间接导致发黄。
  4. 储存时间过长:药材有一定的保质期,若储存超过2-3年,有效成分会自然降解,颜色逐渐变黄,药效降低。

白薇发黄对质量的影响

  1. 有效成分含量降低:白薇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白薇苷、C21甾苷类、生物碱等,发黄过程中这些成分可能因氧化、酶解而降解,影响药效。
  2. 药效减弱:清热凉血、利尿等功效与有效成分含量直接相关,发黄后药材药效可能明显下降,甚至无效。
  3. 安全性风险:发黄若由霉变引起,可能产生黄曲霉毒素等有害物质,服用后损害肝脏,引发中毒反应。

白薇发黄的鉴别方法

可通过对比正常白薇与发黄白薇的性状差异进行鉴别,具体如下表:

白微药材发黄

项目 正常白薇 发黄白薇
颜色 黄白色或浅黄棕色,色泽均匀 深黄、焦黄或棕黄色,局部或整体变色
质地 质脆,易折断,有韧性 干瘪皱缩,易碎,韧性差
断面 类白色或黄白色,平坦,有粉性 色泽不均,部分呈褐色,粉性减少
气味 气微,味微苦 可能有酸味、霉味或其他异味

白薇发黄的处理措施

  1. 轻度发黄(无霉变、异味):将药材置于阴凉通风处重新阴干,或低温(≤50℃)烘干,观察颜色是否恢复;若恢复且无异味,可继续使用,但需缩短储存时间。
  2. 中重度发黄(有霉变、异味):不可使用,需彻底销毁,避免误用。
  3. 预防措施:储存前将药材充分干燥(含水量≤13%),用密封袋或容器装好,置于阴凉(≤25℃)、干燥(湿度≤60%)、避光处,定期检查,及时处理异常药材。

相关问答FAQs

问:白薇发黄了还能用吗?
答:需根据发黄程度判断,若仅颜色轻微加深,无霉变、无异味,经重新干燥后可考虑短期使用,但药效可能有所降低;若有霉斑、异味或质地严重变化,说明已变质,可能产生有害物质,绝对不能使用,以免引发不良反应。

问:如何正确储存白薇防止发黄?
答:储存前需将白薇充分干燥,确保含水量控制在13%以下;选用密封性好的容器(如玻璃罐、铝箔袋),装满后密封,减少与空气接触;置于阴凉(温度不超过25℃)、干燥(相对湿度不超过60%)、避光(用黑色袋子或避光柜)的环境中;定期(每3-6个月)检查一次,观察是否有受潮、发霉现象,及时处理异常药材。

白微药材发黄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邵东出产哪些地道药材?
« 上一篇 09-01
中草药治疗脂肪肝大全,这些方法真能改善脂肪肝吗?安全有效吗?
下一篇 » 09-0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