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寒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型,指脾胃阳气虚弱,寒邪凝滞胃脘,或饮食生冷、外感寒邪导致气机不畅,以胃脘冷痛、畏寒肢冷、食欲不振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其病位在胃,与脾关系密切,核心病机为阳虚寒凝、气滞不通,中医治疗胃寒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为基本原则,常选用经典方剂随证加减,疗效显著。
胃寒的病因病机
胃寒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外感寒邪、素体阳虚相关,长期过食生冷寒凉,或久食生冷伤及脾阳;外感寒邪直中脾胃,导致寒凝胃脘;素体阳气不足,或久病耗伤阳气,使脾胃温煦无力,寒凝气滞,不通则痛,进而出现胃脘冷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中医治疗胃寒的经典方剂
理中汤(丸)
组成:干姜、党参、白术、炙甘草。
功效:温中健脾,散寒止痛。
主治:中焦虚寒证,症见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呕吐泄泻、食欲不振、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加减应用:若兼阳虚明显,加附子为“附子理中丸”,增强温阳散寒之力;兼食积加山楂、神曲消食导滞;兼气滞加木香、砂仁行气止痛。
良附丸
组成:高良姜、香附。
功效: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主治:寒凝气滞证,症见胃脘冷痛,遇寒加重,得温痛减,胸闷叹息,舌淡苔白,脉弦紧。
加减应用:兼胁痛加柴胡、郁金疏肝理气;兼恶心呕吐加生姜、半夏降逆止呕。
厚朴温中汤
组成:厚朴、陈皮、草豆蔻、茯苓、干姜、生姜、炙甘草。
功效:温中行气,燥湿除满。
主治:寒湿困脾证,症见脘腹胀满疼痛、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口淡不渴、舌白苔腻,脉沉缓。
加减应用:兼脾虚加黄芪、山药益气健脾;兼湿盛加苍术、藿香燥湿化浊。
吴茱萸汤
组成: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胃寒呕吐证,症见胃脘冷痛、干呕、吐涎沫、巅顶头痛、畏寒肢冷,舌淡苔滑,脉沉迟。
加减应用:兼阳虚加附子、干姜温阳散寒;兼胃虚食少加白术、茯苓健脾益气。
用法与注意事项
用法:汤剂一般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温服;中成药如理中丸、附子理中丸需遵医嘱,成人每次6-9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注意事项:胃寒患者饮食宜温热,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避免熬夜,注意腹部保暖;情绪保持舒畅,避免焦虑抑郁影响脾胃功能;若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如呕血、黑便、体重下降等),需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
常用胃寒治疗方剂简表
方剂名称 | 主要组成 | 功效 | 主证 | 常用加减 |
---|---|---|---|---|
理中丸 | 干姜、党参、白术、甘草 | 温中健脾 | 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 兼阳虚加附子,兼食积加山楂 |
良附丸 | 高良姜、香附 | 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 寒凝气滞,胃脘冷痛,遇寒加重 | 兼胁痛加柴胡、郁金 |
厚朴温中汤 | 厚朴、陈皮、草豆蔻等 | 温中行气,燥湿除满 | 寒湿困脾,脘腹胀满,恶心呕吐 | 兼脾虚加黄芪、山药 |
吴茱萸汤 | 吴茱萸、人参、生姜等 |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 胃寒呕吐,巅顶疼痛,吐涎沫 | 兼阳虚加附子、干姜 |
相关问答FAQs
问:胃寒和胃热如何区分?
答:胃寒以“寒象”为主,表现为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口淡不渴、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胃热则以“热象”为主,表现为胃脘灼痛、拒按、口干口苦、喜冷饮、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两者可通过疼痛性质(喜温/拒按)、口渴情况(口淡/口干)、舌脉表现(淡白/红黄)等区分。
问:胃寒患者日常有哪些调理方法?
答:饮食调理可常食生姜粥(生姜、大米煮粥)、陈皮茶(陈皮泡水)、胡椒炖猪肚(胡椒、猪肚炖煮)等温中食物;起居注意腹部保暖,避免空调直吹或露腹睡觉;情志保持舒畅,避免焦虑紧张;穴位按摩中脘(肚脐上4寸)、足三里(外膝下3寸)、关元(肚脐下3寸),每日2-3次,每次5-10分钟,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