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白薇为萝藦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unge或蔓生白薇Cynanchum versicolor Bunge的干燥根及根茎,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以根及根茎入药,具有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的功效,想要准确识别白薇,需从其植物形态和药材性状两方面入手,以下将详细描述其具体特征。
植物形态特征
白薇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40-70cm,全体被白色绒毛,这是其显著特征之一。
根及根茎
根茎短,直立或斜生,呈结节状,直径0.5-1.5c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具细纵皱纹及横长的皮孔样疤痕,常有簇生的细根,根细长,圆柱形,弯曲,长10-20cm,直径1-3mm,表面黄白色或黄棕色,有细纵皱纹及细支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皮类白色,木部淡黄色,形成层环明显,中心有细小黄白色的髓。
茎
茎直立或蔓生,圆柱形,具单列毛,上部多分枝,绿色或淡紫色,幼茎被短柔毛,老茎渐脱落,呈光滑或近光滑状。
叶
叶对生,纸质,叶片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5-10cm,宽3-6cm,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疏被短柔毛,下面灰绿色,密被白色绒毛,叶脉在下面隆起;叶柄长0.5-1.5cm,上面具纵沟,被短柔毛。
花
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着花5-15朵;花萼深5裂,裂片线形,长5-7mm,外面被短柔毛,内面基部有腺体;花冠辐状,直径1-1.5cm,深5裂,裂片卵形,长6-8mm,外面淡紫色或淡黄白色,内面基部有毛;副花冠5裂,着生于花冠基部,裂片圆钝,与花冠裂片互生;雄蕊5,花丝连合成一个有5个齿的环,围绕在花柱顶端,花药顶端具白色膜片;雌蕊1,子房半上位,由2枚离生心皮组成,花柱短,柱头2裂。
果实
蓇葖果单生或双生,线形,长5-9cm,直径5-7mm,先端渐尖,基部狭,表面淡黄棕色,被短柔毛,内含多数种子;种子卵形,长5-7mm,种毛白色,长约2cm。
药材性状特征
白薇的药用部位为干燥根及根茎,商品药材因加工方式不同,常分为“白薇”和“嫩白薇”,其性状特征如下:
根茎
根茎呈结节状,圆柱形,长1-4cm,直径0.5-1.5c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的皮孔样疤痕,常有细根断痕或残留的根簇生,质硬,不易折断。
根
根细长,圆柱形,多弯曲,常缠绕成团,长10-20cm,直径1-3mm,表面黄白色或黄棕色,有细纵皱纹及细支根痕,老根外皮易脱落,露出浅黄色的皮层,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皮类白色,木部淡黄色,形成层环明显,中心有细小黄白色的髓。
气味
气微,味微苦。
为更直观对比,以下表格归纳白薇药材主要部位性状特征:
部位 | 形态描述 | 表面特征 | 质地 | 断面特征 | 气味味道 |
---|---|---|---|---|---|
根茎 | 结节状圆柱形,长1-4cm,直径0.5-1.5cm | 灰棕色/黄棕色,具纵皱纹及皮孔样疤痕 | 硬,不易折断 | 断面黄白色,纤维性 | 气微,味微苦 |
根 | 细长圆柱形,弯曲成团,长10-20cm,直径1-3mm | 黄白色/黄棕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 | 脆,易折断 | 皮类白色,木部淡黄色,中心有黄白色髓 | 气微,味微苦 |
鉴别要点与常见混淆品
白薇的鉴别需抓住“根细长、弯曲、表面黄白色、断面有髓、全体被白色绒毛(植物形态)”等特征,易混淆品如“徐长卿”(萝藦科徐长卿的根及根茎),其根茎呈结节状,根较粗(直径2-4mm),表面棕褐色,断面木部黄棕色,无髓,且气香,味辛,与白薇有明显区别,部分地区以“蔓生白薇”作白薇使用,其性状与白薇相似,但植株茎蔓生,叶卵状心形,花冠裂片外面淡红色,可通过植物形态进一步区分。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白薇的根为什么断面会有髓?这与它的植物学特性有什么关系?
解答:白薇的根断面有髓,与其萝藦科植物的木质部结构有关,萝藦科植物的根为双子叶植物根,初生构造中,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纤维和木薄壁组织组成,而中央的髓是由薄壁组织发育而来,形成根的中心部分,这种“有髓”的特征是白薇区别于一些无髓根类药材(如龙胆、黄芪等)的重要依据,也与它的多年生草本习性相关,髓部可储存营养物质,适应其生长环境。
问题2:选购白薇时,如何判断其品质优劣?
解答:优质白薇应具备以下特征:根茎粗壮、结节明显,根长而完整、少断裂,表面黄白色或黄棕色、有光泽,无泥土、杂质及霉变;断面皮部厚、木部充实,黄白色,中心髓部明显;气微、味微苦,无异味,劣质白薇则根细小、易碎,表面暗淡或灰褐色,断面木部枯黄或空隙大,或有霉味、异味,以条粗长、色黄白、质充实者为佳,产地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道地白薇品质更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