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是常见的呼吸道不适症状,多由感冒、鼻炎、鼻窦炎等引起,中医认为其病机多与外邪侵袭、肺气不宣、鼻窍不通有关,可通过解表散寒、清热解毒、通利鼻窍等中药材缓解,以下从不同证型出发,介绍常用治疗鼻塞的药材及其应用。
风寒型鼻塞多因感受风寒之邪,表现为鼻塞、流清涕、喷嚏、怕冷等,常选用辛温解表、宣通肺气的药材,麻黄是代表性药材,性温味辛,归肺、膀胱经,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通过开泄腠理、宣通肺气缓解鼻塞,常与桂枝配伍增强发汗解表之力,适用于风寒感冒初起鼻塞明显者,紫苏叶性温味辛,归肺、脾经,既能发散风寒,又能行气和胃,其辛香之气可上通鼻窍,煎汤含服或煮水饮用可缓解鼻塞、流清涕,生姜性温味辛,归肺、脾、胃经,能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民间常用生姜红糖水治疗风寒感冒鼻塞,取其温通散寒之效。
风热型鼻塞多因感受风热之邪,表现为鼻塞、流黄涕、咽痛、发热等,需选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药材,金银花性寒味甘,归肺、心、胃经,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单用或连翘、薄荷配伍,可缓解风热感冒引起的鼻塞、头痛,现代研究证实其含绿原酸等成分,有抗炎、抗病毒作用,连翘性微寒味苦,归肺、心、小肠经,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与金银花合用即“银翘散”核心配伍,增强清热解毒、宣透鼻窍之力,适用于鼻塞伴黄稠涕、咽痛者,薄荷性凉味辛,归肺、肝经,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其含薄荷脑可刺激鼻黏膜分泌,缓解鼻黏膜充血,煎汤代茶或含服薄荷叶可快速减轻鼻塞。
鼻窍不通型鼻塞多与鼻炎、鼻窦炎相关,表现为持续性鼻塞、嗅觉减退、鼻涕倒流等,需选用通利鼻窍、化浊排脓的药材,辛夷花性温味辛,归肺、胃经,是治疗鼻塞的要药,能发散风寒、通利鼻窍,因表面有绒毛,煎煮需包煎,常与苍耳子、白芷配伍,如“苍耳子散”,适用于各类鼻炎鼻塞,现代研究发现其挥发油成分可收缩鼻黏膜血管、减少分泌物,苍耳子性温味辛、苦,有小毒,归肺经,能通鼻窍、祛风湿,常与辛夷花、白芷同用,需控制用量(3-10克),过量易致头晕、恶心,孕妇慎用,白芷性温味辛,归肺、胃、大肠经,能祛风解表、通窍止痛、燥湿止带,其辛香之气上达头面,可通鼻窍、止头痛,适用于鼻塞伴前额胀痛者,常与辛夷花、薄荷配伍。
除上述单味药外,临床还常配伍成方使用,如风寒鼻塞可用“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加减;风热鼻塞用“银翘散”(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等);慢性鼻炎鼻塞用“苍耳子散”(苍耳子、辛夷花、白芷、薄荷)等,使用中药材需注意辨证论治,风寒证忌用寒凉药,风热证忌用温热药,且部分药材(如麻黄、苍耳子)有特殊禁忌,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孕妇禁用,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避免不良反应。
以下为常用治鼻塞药材简明表:
药材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适用症状 | 用法用量(参考) | 注意事项 |
---|---|---|---|---|---|
麻黄 | 辛温,肺、膀胱经 |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风寒鼻塞、无汗 | 3-10克,煎汤 |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 |
辛夷花 | 辛温,肺、胃经 | 通利鼻窍,散风寒 | 各类鼻炎鼻塞、流涕 | 3-10克,包煎 | 表虚多汗者慎用 |
金银花 | 甘寒,肺、心经 |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 风热鼻塞、黄涕、咽痛 | 10-30克,煎汤或泡水 | 脾胃虚寒者不宜长期使用 |
苍耳子 | 辛苦温,肺经 | 通鼻窍,祛风湿 | 慢性鼻炎、鼻窦炎鼻塞 | 3-10克,煎汤 | 有小毒,过量中毒,孕妇禁用 |
薄荷 | 辛凉,肺、肝经 |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 风热鼻塞、头痛 | 3-6克,后下或含服 | 不宜久煎,阴虚血燥者慎用 |
相关问答FAQs
Q1:中药材治鼻塞多久能见效?
A1:见效时间因病因、药材配伍及个体差异而异,一般而言,风寒型鼻塞使用辛温解表药(如生姜、紫苏叶)后,30分钟至2小时可逐渐缓解鼻塞;风热型鼻塞用金银花、薄荷等,1-2小时可见症状改善;慢性鼻炎鼻塞需连续用药3-7天,若鼻塞持续无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Q2:所有鼻塞都能用中药材治疗吗?
A2:并非所有鼻塞都适合用中药材治疗,若鼻塞由鼻腔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腔肿瘤、或严重鼻窦炎(伴脓涕、头痛、发热)引起,需先明确病因,必要时手术治疗或规范西药治疗,单纯中药可能效果有限,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有慢性病者用药需格外谨慎,建议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