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术药材图片能展示哪些鉴别要点?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6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小白术是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为临床常用补益类中药材,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常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等症,由于小白术的外观特征具有一定辨识度,掌握其药材图片的识别要点对药材鉴别、选购及临床应用至关重要,本文将从来源、性状特征、图片识别要点、相似药材对比等方面详细介绍小白术药材图片的识别方法,并附相关问答。

小白术药材图片

小白术的来源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多为人工栽培,主产于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等地,以浙江於潜(今临安)产者质优,称“於术”,为道地药材,其采收期为冬季茎叶枯萎后挖取,除去泥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习称“生白术”;若经麸炒制,则称“炒白术”,药性偏于健脾和胃。

从性状特征来看,小白术药材呈不规则圆柱形或团块状,长3-13cm,直径1.5-7cm,表面灰黄色或浅棕黄色,有不规则的瘤状突起及纵皱纹,并有须根痕、棕红色点状油室散在,下部两侧膨大似如意头,俗称“云头”或“狮子盘头”,质地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或淡棕色,有棕黄色点状油室(油室直径1-5mm),习称“朱砂点”或“菊花心”,并可见裂隙或棕黄色放射状纹理,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黏性。

在药材图片识别中,需重点关注以下核心特征:一是整体形态,以不规则圆柱形或团块状为主,表面有明显瘤状突起和纵皱纹;二是“云头”特征,下部两侧常膨大,形似如意头,这是区别于其他根茎类药材的重要标志;三是“朱砂点”,断面或切面可见散在的棕黄色油室,放大观察呈点状或短条状;四是质地与断面,质坚硬,断面黄白色,有菊花心及放射状纹理,不同规格的小白术图片中,原药材多保留完整的瘤状突起和须根痕,饮片(如切片)则呈黄白色类圆形或卵形厚片,可见明显的“菊花心”和油点,炒白术片表面颜色较深,偶有焦斑,气香。

小白术药材图片

为避免混淆,可通过表格对比小白术与常见伪品、易混品的性状差异:

药材名称 形态特征 表面特征 断面特征 气味
小白术 不规则圆柱形或团块状,有“云头” 灰黄色/浅棕黄色,瘤状突起,油室散在 黄白色,菊花心,棕黄色油点(朱砂点) 气清香,甘微辛
菊三七 根茎呈拳形或团块状 灰棕色或棕褐色,有瘤状突起及根痕 灰绿色或暗绿色,有筋脉点(维管束),无油室 气微,味甘淡后微苦
白芍 类圆形或圆柱形,无“云头” 类白色或淡红棕色,有纵皱纹及须根痕 类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无油室 气微,味微苦酸

小白术的产地加工也会影响图片特征,如烘干品通常颜色较深,油室明显;晒干者颜色较浅,质地稍松软,小白术的等级划分与个头大小、油室数量、有无空心等相关,优质品个大、质坚实、油室多、无空心,图片中可见其饱满的形态和密集的朱砂点。

相关问答FAQs:

小白术药材图片

  1. 问:小白术药材图片中如何区分生白术和炒白术?
    答:生白术药材图片中,表面呈灰黄色或浅棕黄色,瘤状突起明显,断面黄白色,油室清晰;炒白术(麸炒)图片中,表面颜色加深,呈黄褐色或焦褐色,偶有焦斑,断面微黄色,香气更浓,部分图片可见麸屑附着,生白术偏于健脾燥湿,炒白术则善于健脾和胃,药性较缓和。

  2. 问:为什么小白术断面被称为“菊花心”?其图片中如何体现?
    答:“菊花心”是中药材断面形态术语,指药材断面可见的放射状纹理,形似菊花瓣,由木质部导管与射线交错形成,小白术图片中,“菊花心”表现为从中心向外发散的棕黄色或黄白色放射状纹理,与散在的棕黄色油室(朱砂点)共同构成其典型特征,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伪品如菊三七的断面多为筋脉点,无放射状菊花心纹理。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如何正确辨别和应用各种中草药的具体功效与用处?
« 上一篇 09-01
胃瘫中医治疗药方有哪些?辨证施治要点与用药原则是什么?
下一篇 » 09-0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