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萆薢为薯蓣科植物绵萆薢、福州薯蓣或粉背薯蓣的干燥根茎,是我国传统利湿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医籍多有记载,其性平,味苦,归肾、胃经,具有利湿去浊、祛风除痹之功效,临床常用于膏淋、白浊、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等症,随着现代药理学研究的深入,萆薢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逐渐被阐明,其应用范围也从传统中医扩展到现代临床多个领域。
基源与产地
萆薢的基源因产地和习用习惯不同而略有差异,主流商品包括三种基源:一是绵萆薢,为薯蓣科植物绵萆薢(Dioscorea septemloba Thunb.)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浙江、福建、江西等地,根茎呈不规则圆柱形或稍扁,表面黄白色至淡棕褐色,质硬,断面黄白色,粉性,是《中国药典》收载的正品;二是福州薯蓣(Dioscorea futschauensis Uline ex R. Knuth)的干燥根茎,习称“粉萆薢”,主产于福建、广东、广西,根茎类圆柱形,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断面灰白色,粉性较强;三是粉背薯蓣(Dioscorea hypoglauca Palibin)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河南、湖北、安徽等地,习称“红萆薢”,根茎较细小,表面红棕色,断面淡红色,粉性稍弱,三种基源均以条粗壮、断面色白、粉性足者为佳。
性味归经与功效
萆薢性平,味苦,归肾经、胃经,其核心功效为“利湿去浊”与“祛风除痹”,利湿去浊方面,萆薢能通利水道,分清泌浊,适用于下焦湿浊所致的膏淋、白浊,症见小便浑浊如米泔,尿频尿急,或妇女带下量多色白;祛风除痹方面,萆薢能舒筋通络,祛风除湿,常用于风湿痹痛,症见腰膝酸痛,关节屈伸不利,或下肢痿软无力,历代医家还用萆薢治疗小便不利、遗精、湿热疮毒等症,现代临床亦将其用于高脂血症、痛风、慢性前列腺炎等疾病。
化学成分
萆薢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包括甾体皂苷类、黄酮类、生物碱、多糖及微量元素等,其中甾体皂苷是其主要活性成分,目前已从萆薢中分离鉴定出50余种甾体皂苷,如薯蓣皂苷(dioscin)、原薯蓣皂苷(protodioscin)、纤细薯蓣皂苷(gracillin)等,这些苷元多为薯蓣烷型或呋甾烷型皂苷,具有抗炎、降血脂、调节免疫等作用,黄酮类成分包括山柰酚、槲皮素及其苷类,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功效;生物碱类成分有薯蓣碱(dioscorine)等,具有一定毒性,但含量较低;多糖类成分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萆薢还富含锌、铁、钙等微量元素,可能与补益肝肾、强筋骨的作用相关。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萆薢具有多重生物活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利尿与改善排尿功能:萆薢提取物能显著增加实验动物的尿量,促进钠、钾、氯等电解质的排泄,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有关,对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困难有改善作用。
- 抗炎与镇痛:萆薢中的甾体皂苷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足肿胀有显著抑制作用;同时能提高痛阈,缓解风湿性关节炎的疼痛症状。
- 调节脂代谢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薯蓣皂苷等成分能抑制胆固醇的吸收和合成,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排出,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从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 降尿酸与抗痛风:萆薢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减少尿酸生成,同时促进尿酸排泄,对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性关节炎有防治作用,临床常与土茯苓、威灵仙等配伍使用。
- 抗骨质疏松与促进骨形成:萆薢提取物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疏松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调节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信号通路有关。
- 调节免疫与抗肿瘤:萆薢多糖可激活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部分甾体皂苷(如原薯蓣皂苷)对肝癌、肺癌等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临床应用
- 泌尿系统疾病:用于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乳糜尿等,症见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浑浊,常配伍益智仁、乌药、石菖蒲等,如萆薢分清饮(《丹溪心法》),可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 风湿免疫性疾病: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等,症见关节肿胀、疼痛、屈伸不利,常配伍独活、牛膝、薏苡仁等,如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可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 代谢性疾病:用于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糖尿病肾病等,萆薢总皂苷片(成药)用于高脂血症,可降低TC、TG;配伍土茯苓、车前子、泽泻等可促进尿酸排泄,改善痛风症状。
- 妇科疾病:用于慢性盆腔炎、阴道炎等,症带下量多、色白或黄,常配伍黄柏、苍术、薏苡仁等,可清热利湿、止带。
使用注意
萆薢性平,但阴虚火旺者慎用,因其利湿易伤阴,可能出现口干、舌红少苔等症状;孕妇及体弱者应慎用,缺乏安全性数据;不宜与含甘草的药物长期同用,甘草中的甘草酸可能影响萆薢皂苷的代谢;萆薢在部分地区易与土茯苓、粉萆薢(百合科植物菝葜的根茎)混淆,需注意鉴别,菝葜含甾体皂苷但功效偏于祛风解毒,与萆薢的利湿去浊有别,不可混用。
资源保护与栽培
萆薢野生资源主要分布于南方山区,因长期采挖及生态环境破坏,野生资源逐渐减少,已被列为《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三级保护物种,浙江、福建等地已开展人工栽培研究,通过种子繁殖或根茎繁殖,建立GAP(良好农业规范)种植基地,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栽培过程中需注意轮作,避免连作导致病虫害,采收以种植3-4年的秋季为宜,此时根茎有效成分积累较高。
化学成分简表
成分类别 | 代表化合物 | 主要作用 |
---|---|---|
甾体皂苷类 | 薯蓣皂苷、原薯蓣皂苷 | 抗炎、降血脂、降尿酸 |
黄酮类 | 山柰酚、槲皮素 |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 |
生物碱类 | 薯蓣碱 | 低毒性,可能参与调节神经功能 |
多糖类 | 萆薢多糖 | 增强免疫功能 |
微量元素 | 锌、铁、钙 | 补益肝肾、促进骨代谢 |
相关问答FAQs
Q1:萆薢和土茯苓都是利湿药,两者有什么区别?
A:萆薢与土茯苓均能利湿,但功效侧重点不同,萆薢性平,味苦,偏于利湿去浊、分清泌浊,主治下焦湿浊所致的膏淋、白浊(小便浑浊)、带下等,并能祛风除痹,用于风湿痹痛;土茯苓性平,味甘、淡,偏于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主治梅毒、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湿热疮毒,以及湿热淋浊、带下等,萆薢“利湿浊”作用更强,土茯苓“解毒湿”作用更突出,两者常配伍用于痛风(湿热痹证),如萆薢分清饮合土茯苓汤加减。
Q2:萆薢可以长期服用吗?有哪些副作用?
A:萆薢不宜长期过量服用,其性苦,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脾胃,导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寒症状;萆薢中的甾体皂苷和生物碱成分,若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对肝肾功能产生一定负担,尤其是肝肾功能不全者需慎用,临床应用时应根据病情辨证用药,一般疗程以2-4周为宜,症状缓解后及时停药或调整处方;用药期间若出现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师,避免自行延长用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