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粉是一种传统中药材,为用铅加工制成的碱式碳酸铅,主要成分为2PbCO₃·Pb(OH)₂,呈白色粉末状,故得名“铅粉”,在古代,铅粉的应用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多外用于疮疡、疥癣等症,但因含铅量高,具有显著毒性,现代临床已极少内服,仅少量外用且需严格控制剂量,以下从性味归经、传统功效、现代研究、应用注意等方面详细阐述其效果。
性味归经与基本特性
铅药性辛、寒,归肝、肺经,质地沉重,具有大毒,其辛能散、寒能清,外用可直达病所,发挥解毒杀虫、收敛燥湿之效;但因铅为重金属,入体后难代谢,易蓄积中毒,故古代医籍中虽记载其内服功效(如截疟、止痫),但现代《中国药典》已不再收载其内服用法,仅作外用参考。
传统功效与应用
解毒杀虫,疗疮疡肿毒
铅粉的核心功效为解毒杀虫,古人常用于治疗热毒疮疡、痈疽溃烂等症,如《神农本草经》记载其“主毒痈,疽疥恶疮,去黑子”,《本草纲目》言其“消痈肿,化毒疮,去瘀肉”,其解毒作用可能通过抑制细菌生长、减少炎性渗出实现,而杀虫效果则与铅离子破坏微生物细胞结构相关,临床多配伍其他外用药,如与松香、枯矾共研细末,调敷治疗疮疡溃烂、流脓不止;或与黄连、冰片同用,增强清热解毒之力,用于热毒炽盛之丹毒、疔疮。
收敛燥湿,治湿疹湿疮
铅粉性寒质重,外用能吸附创面渗液,减少分泌物,同时通过沉淀蛋白质形成保护膜,促进疮面干燥结痂,故常用于湿疹、湿疮、黄水疮等浸淫流水、瘙痒不止的病症,如《医宗金鉴》中“青蛤散”即以铅粉配伍煅蛤粉、黄柏、轻粉,治疗下注疮、阴囊湿疹,取其收湿止痒、解毒敛疮之效,对于糜烂性皮损,铅粉的收敛作用可加速皮损修复,但需注意避免长期使用,以防铅吸收中毒。
截疟止痫,古代内服应用(现已禁用)
古代部分医籍记载铅粉有内服功效,如《肘后备急方》用其治“疟疾多时,不差”,《本草从新》言其“坠痰,杀虫”,用于癫痫、狂躁等症,现代研究证实,铅离子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短期内可能产生镇静、抗惊厥效果,但因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易引发铅中毒(如腹痛、贫血、肝肾损伤、神经系统损害等),故现代临床已完全摒弃内服用法,古代内服经验仅供参考,不可尝试。
现代研究与毒性认识
成分与毒性机制
铅粉的主要成分碱式碳酸铅,遇胃酸可转化为可溶性铅盐(如醋酸铅),吸收后主要蓄积于骨骼、肝脏、肾脏,通过抑制含巯基酶活性(如δ-氨基-γ-酮戊酸脱水酶),阻碍血红素合成,导致贫血;同时铅离子可损伤线粒体,诱发细胞氧化应激,对神经系统(尤其儿童发育期大脑)、肾脏、生殖系统产生毒性,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铅列为十大化学物之一,无安全暴露剂量,长期或大剂量接触可致不可逆损伤。
外用的安全性争议
尽管铅粉仅限外用,但皮肤吸收率仍达2%-10%,尤其破损皮肤、黏膜吸收量更高,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铅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但其抗菌效果已被更安全的抗生素(如莫匹罗星软膏)替代;外用铅粉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表现为局部红肿、瘙痒、丘疹,甚至过敏反应,现代临床已很少使用铅粉,多被氧化锌、炉甘石等低毒收敛剂替代。
使用禁忌与注意事项
- 毒性控制:外用时需严格控制剂量,一般不超过0.5g/次,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连续用药不超过3天。
- 人群禁忌: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尤其6岁以下)、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皮肤破损处、面部黏膜慎用。
- 配伍禁忌:不宜与含硫化物(如硫磺)药物同用,以免生成硫化铅(黑色沉淀)降低疗效;避免与强刺激药物(如斑蝥)配伍,增加皮肤损伤风险。
- 储存与标识:需密封保存,标注“有毒”字样,防止误服;使用后需彻底洗手,避免接触眼、口、鼻黏膜。
铅粉药材基本信息表
项目 | |
---|---|
名称 | 铅粉、铅华、粉锡、胡粉(古称) |
来源 | 纯铅氧化加工而成的碱式碳酸铅(2PbCO₃·Pb(OH)₂) |
性味归经 | 辛、寒;归肝、肺经 |
毒性 | 大毒(含铅量≥90%) |
主要功效 | 解毒杀虫,收敛燥湿(外用) |
传统应用 | 疮疡肿毒、疥癣湿疹、黄水疮(外用);疟疾、癫痫(古代内服,现已禁用) |
现代用法 |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制成软膏(仅限经验丰富的医师指导) |
使用禁忌 | 孕妇、儿童、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破损皮肤、黏膜慎用 |
相关问答FAQs
Q1:铅粉和密陀僧有什么区别?可以互相替代吗?
A:铅粉与密陀僧均为含铅外用药,但成分不同:铅粉为碱式碳酸铅(2PbCO₃·Pb(OH)₂),密陀僧主要为氧化铅(PbO),功效上,铅粉偏重收敛燥湿、解毒杀虫,常用于湿疹、疮疡溃烂;密陀僧则以杀虫、收敛、防腐为主,多用于疥癣、溃疡、狐臭,二者不可随意替代:铅粉毒性相对较低(但仍是剧毒),密陀僧氧化铅含量更高,毒性更强,且外用可能使皮肤色素沉着(呈灰黑色),现代临床均不推荐使用,若需收敛,首选氧化锌、炉甘石等安全药物。
Q2:误服铅粉中毒后有哪些症状?如何急救?
A:误服铅粉后急性中毒症状多在1-2小时内出现:初期表现为恶心、呕吐(呕吐物可带咖啡渣样物)、腹痛(剧烈绞痛)、腹泻(可为血便);随后可出现头痛、眩晕、烦躁、抽搐,甚至昏迷;严重者因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死亡,慢性中毒则表现为贫血(面色苍白)、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周围神经炎(肢体麻木)、腹绞痛等,急救措施:①立即催吐(用1%硫酸钠溶液或温盐水),但昏迷者禁止催吐;②立即口服牛奶、蛋清或硫酸镁溶液(沉淀铅离子),保护胃黏膜;③尽快送医,使用依地酸钙钠(EDTA)等驱铅药物进行驱铅治疗,同时对症支持(如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