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为娇脏,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而通调水道,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扮演着“气机枢纽”的角色,现代生活中,空气污染、长期熬夜、吸烟等因素易耗伤肺气,导致咳嗽、气短、乏力、自汗等症状,中医补肺讲究“辨证施治”,需根据气虚、阴虚、燥咳等不同证型选择合适的中草药,以下从补肺气、润肺阴、清肺止咳、敛肺平喘四大类,详细介绍常用补肺中草药的性味、功效及适用人群。
补肺气类:增强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
肺气虚者常表现为语声低弱、易感冒、自汗、活动后气喘,需选用性味甘温、能大补肺气的药材。
黄芪
性甘微温,归脾、肺经,被誉为“补气之长”,其功专补肺气、固表止汗,能增强肺的宣发功能,改善气短乏力、自汗畏风,现代研究证实,黄芪含黄芪甲苷,可提高免疫力,预防呼吸道感染,用法:每日10-15克煎服,或与山药、红枣煮粥;自汗明显者可配伍浮小麦、麻黄根。
太子参
性甘微苦,归脾、肺经,为补气药中的“清补之品”,其力平和,既补肺气又生津液,适合气阴两虚者,如气短、口干、食欲不振,儿童、老人及体虚者尤为适用,不易上火,用法:每日10-20克泡水或炖汤,可配伍麦冬、五味子,即“生脉饮”之意。
山药
性甘平,归脾、肺、肾经,能补脾肺肾、固精止带,其性质平和,既补气又养阴,适合肺脾气虚导致的食少、便溏、咳嗽,药理研究显示,山药含多糖,可增强肺泡活性,改善肺功能,用法:每日30-60克煮粥或蒸食,配伍莲子、茯苓可增强健脾补肺之效。
润肺阴类:滋养肺的津液,缓解干燥
肺阴虚者常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口咽干燥、潮热盗汗,需选用性味甘寒、能养阴润燥的药材。
沙参
性甘微寒,归肺、胃经,分为南沙参、北沙参,北沙参养阴力更强,其能养阴清肺、益胃生津,适合肺燥干咳、热病后期津伤口渴,用法:每日10-15克煎服,配伍麦冬、玉竹可增强润燥效果;与梨、冰糖同炖可调理秋燥咳嗽。
麦冬
性甘微苦微寒,归肺、胃、心经,为“滋阴润燥之要药”,其能养阴生津、润肺清心,适合肺阴虚所致的干咳、咽痛、心烦失眠,现代研究认为,麦冬含麦冬皂苷,可保护气管黏膜,缓解慢性咽炎,用法:每日10克泡水,或与粳米煮“麦冬粥”;若兼便溏,可配伍白术、茯苓健脾。
玉竹
性甘平,归肺、胃经,能养阴润燥、生津止渴,其性柔润,不滋腻,适合肺胃阴虚所致的干咳、咽干、食欲不振,药理研究表明,玉竹含多糖,可提高肺对缺氧的耐受力,适合肺气肿、慢性支气管患者长期调理,用法:每日10-15克煎服,或与鸭肉炖汤(“玉竹老鸭汤”),可滋阴润肺而不上火。
清肺止咳类:清除肺热,缓解咳嗽
肺热咳嗽者常表现为咳嗽痰黄、气喘、咽痛、口渴,需选用性味苦寒、能清肺化痰的药材。
川贝母
性苦甘微寒,归肺、心经,分“松贝、青贝、炉贝”,以松贝质量最佳,其能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尤其适合燥咳、久咳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难咯出,用法:每日3-6克研末冲服,或与梨、冰糖蒸“川贝炖梨”;风寒咳嗽(痰白清稀)者忌用。
枇杷叶
性苦微寒,归肺、胃经,能清肺化痰、止咳平喘,降逆止呕,其性沉降,善于清肺热、化痰浊,适合肺热咳嗽、痰黄稠厚,或兼胃气上逆、恶心呕吐者,用法:需刷去毛,蜜炙后使用,每日6-10克煎服;与桑叶、菊花同用可增强清肺热之效。
罗汉果
性甘凉,归肺、大肠经,能清热润肺、利咽开音、滑肠通便,其味极甜,但热量低,适合肺热燥咳、咽喉肿痛、声音嘶哑,长期吸烟者常泡水饮用可护喉,用法:每次1/3-1/2个泡水,可加菊花、胖大海;便溏者不宜长期服用。
敛肺平喘类:收敛肺气,缓解气喘
肺气耗散过度(如久咳、哮喘)者,需选用性味酸涩、能敛肺平喘的药材。
白果
性甘苦涩平,归肺、肾经,能敛肺平喘、止带缩尿,其性收敛,适合哮喘、痰多咳嗽,或肾虚遗尿、白带过多,注意:生白果有毒,需炒熟后去壳使用,每日5-10克,儿童用量减半;过量易致中毒(恶心、呕吐)。
五味子
性酸温,归肺、心、肾经,能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其“酸能收敛”,适合久咳虚喘、自汗、盗汗,兼心悸失眠者,现代研究认为,五味子含五味子素,可增强呼吸中枢兴奋,改善肺通气功能,用法:每日2-6克研末冲服,或与人参、麦冬配伍(“生脉饮”);表邪未解(感冒发热)者忌用。
常用补肺中草药核心信息一览表
药材名称 | 性味 | 核心功效 | 适用症状 | 用法参考(每日) |
---|---|---|---|---|
黄芪 | 甘微温 | 补气固表、利水消肿 | 气短自汗、易感冒、乏力 | 10-15克煎服或煮粥 |
沙参 | 甘微寒 |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 干咳无痰、咽干口燥、津伤口渴 | 10-15克煎服或泡水 |
川贝母 | 苦甘微寒 |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 燥咳久咳、痰少黏稠、咽痛 | 3-6克研末冲服或炖梨 |
白果 | 甘苦涩平 | 敛肺平喘、止带缩尿 | 哮喘痰多、久咳不止、遗尿 | 5-10克(炒熟去壳) |
五味子 | 酸温 |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 | 久咳虚喘、自汗盗汗、心悸 | 2-6克研末或配伍煎服 |
补肺注意事项
- 辨证选药:肺气虚用黄芪、太子参;肺阴虚用沙参、麦冬;肺热咳嗽用川贝母、枇杷叶;久咳虚喘用白果、五味子,不可盲目跟风。
- 避免过量:如白果有毒,过量服用可中毒;黄芪性温,实热体质(面红、口苦、便秘)者不宜久服。
- 饮食配合:补肺期间宜食百合、银耳、梨、山药等白色食物,忌辛辣、生冷、油腻,以免助湿生热。
相关问答FAQs
Q1:哪些人需要重点补肺?
A:以下人群需关注肺健康:①长期吸烟者,烟草易灼伤肺阴;②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③中老年人,肺功能随年龄增长而衰退;④经常熬夜、压力大者,易耗伤肺气;⑤职业暴露者(如教师、主播、粉尘工作者),肺易受刺激损伤。
Q2:补肺的中草药可以天天吃吗?
A:需根据体质和症状决定,若辨证为肺气虚或肺阴虚,且症状持续,可在医生指导下连续服用1-3个月;若症状缓解(如气短消失、咳嗽减少),可改为每周2-3次巩固,若服药后出现腹胀、上火(口干、便秘)等不适,需立即停用并咨询医师,避免“闭门留寇”或加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