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陀陀是何种中草药?全图如何辨其形与效?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矮陀陀,又名珊瑚樱、矮瓜陀、苦糖果等,为茄科茄属植物珊瑚樱(Solanum pseudocapsicum L.)的根或全草,是中国传统民间常用中草药之一,其性味辛、苦,温,归肝、脾经,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等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咽喉肿痛等症,以下从植物形态、分布环境、采收炮制、性效主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介绍,并附相关问答。

中草药矮陀陀全图

植物形态特征

矮陀陀为多年生亚灌木,高30-60cm,基部常木质化,根呈圆柱形,弯曲,直径0.5-1.5cm,表面黄棕色至深棕色,具纵皱纹及细根痕,质坚硬,断面黄白色,纤维性,茎直立或基部平卧,多分枝,密被短柔毛,老枝渐无毛,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8cm,宽1.5-4cm,先端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波状,两面被柔毛,叶柄长0.5-1cm,花单生或2-3朵簇生于叶腋,花梗长约0.5-1cm;花萼杯状,5裂,裂片三角形,被柔毛;花冠白色,辐状,直径1.5-2.5cm,5深裂,裂片卵形;雄蕊5,着生于花冠筒基部,花药黄色,顶孔开裂;子房卵形,花柱线形,柱头头状,浆果球形,直径1-1.5cm,成熟时鲜红色或橙红色,光滑无毛,内含种子多数,淡黄色,肾形,花期初夏至秋季,果期夏末至冬季。

分布与生长环境

矮陀陀广泛分布于中国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多生于海拔500-1500m的山坡草地、灌丛中、路旁、田边及村庄附近,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耐贫瘠,适宜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生长,其适应性强,常作为野生资源被采集利用,部分地区也有零星栽培。

采收与炮制方法

  1. 采收时间:全草多在夏、秋季采收,此时植株生长旺盛,有效成分含量较高;根则多在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至春季发芽前采挖,此时根部养分充足。
  2. 采收方法:采挖全草时,齐地面割取,除去杂质,鲜用或晒干;采挖根时,挖取全根,洗净泥土,剪去须根及地上残茎,鲜用或切片晒干。
  3. 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叶,洗净,根润透后切厚片(厚度约2-3mm),全草切段(长度约1-2cm),置通风处晾干或低温烘干(温度不超过60℃),即可入药,炮制后可降低毒性,便于有效成分煎出。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脾经。
  • 功效主治
    • 祛风除湿:用于风寒湿痹,症见肢体关节酸痛、屈伸不利、遇寒加重,常配伍独活、桑寄生、威灵仙等,以增强祛风通络之效。
    • 活血散瘀: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症见局部青紫、肿胀、疼痛,可配伍当归、红花、乳香、没药等,促进瘀血消散,消肿止痛。
    • 消肿止痛:用于咽喉肿痛、牙痛、毒蛇咬伤等,内服或外用均可,咽喉肿痛可配伍板蓝根、射干、牛蒡子等;毒蛇咬伤可鲜品捣烂外敷,内服煎剂。
    • 其他:民间还用于治疗胃痛、痈疮肿毒、湿疹等,需辨证使用。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矮陀陀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其化学成分及主要作用如下表所示:

中草药矮陀陀全图

化学成分类别 主要成分 药理作用
生物碱 茄碱(solanine)、澳洲茄碱(solasonine) 抗炎、镇痛、抗肿瘤;过量可引起毒性反应(如恶心、腹泻)
黄酮类 槲皮素、山奈酚、芦丁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保护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有机酸 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 抗菌、抗病毒;调节免疫,增强机体抵抗力
多糖 矮陀陀多糖(SDP) 免疫调节;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甾体类 β-谷甾醇、胡萝卜苷 抗炎、降血脂;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如TNF-α、IL-6)

药理作用归纳

  1. 抗炎镇痛:通过抑制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释放,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对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有缓解作用。
  2. 抗氧化:黄酮类和多糖成分可清除氧自由基,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延缓细胞氧化损伤。
  3. 免疫调节:多糖成分可激活免疫细胞,促进抗体生成,增强机体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
  4. 抗肿瘤:茄碱等生物碱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增殖,对肝癌、肺癌等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但需进一步研究其临床应用价值。

临床应用与配伍

  1. 风湿痹痛:矮陀陀15g,独活10g,桑寄生15g,威灵仙10g,牛膝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方中矮陀陀祛风除湿,配伍独活、威灵仙增强通络止痛之效,桑寄生、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共奏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之功。
  2. 跌打损伤:矮陀陀20g,当归12g,红花6g,乳香10g,没药10g,共研细末,每次5g,每日3次,温黄酒送服;或用鲜品捣烂,加白酒调匀外敷患处,每日1次,方中矮陀陀活血散瘀,配伍当归、红花养血活血,乳香、没药行气止痛,内服外用结合,促进瘀肿消散。
  3. 咽喉肿痛:矮陀陀10g,板蓝根15g,射干10g,牛蒡子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方中矮陀陀消肿止痛,配伍板蓝根、射干清热解毒、利咽,牛蒡子疏散风热,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之效。

使用注意事项与禁忌

  1. 禁忌人群:孕妇禁用,因其活血散瘀作用可能引起流产;脾胃虚寒者慎用,以免加重腹泻、腹痛;儿童、年老体弱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2. 用量控制:内煎汤常用量10-20g,外用适量,过量服用可能引起中毒,表现为口干、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瞳孔散大等,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昏迷,需立即停药并就医。
  3. 配伍禁忌:不宜与抗凝药(如华法林)、降压药同用,可能增强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风险;不宜与滋补性中药(如阿胶、熟地)同用,以免影响药效。
  4. 特殊注意:矮陀陀全株有毒,尤其是浆果,误食可能中毒,需严格按剂量使用,避免儿童误食,外敷时需保护周围正常皮肤,避免刺激。

相关问答FAQs

Q1:矮陀陀与哪些药材容易混淆?如何鉴别?
A:矮陀陀易与同属植物“龙葵”(Solanum nigrum)混淆,两者均为茄科植物,但可通过以下特征鉴别:①矮陀陀茎密被短柔毛,叶卵形或卵状椭圆形,浆果成熟时红色或橙红色;龙葵茎近无毛或被稀疏柔毛,叶卵形,边缘有波状粗齿,浆果成熟时黑色,矮陀陀根呈圆柱形,断面黄白色,而龙葵根细小,黄白色至浅棕色,紫金牛科植物“朱砂根”(别名“凉伞伞”)的别名有时也被称为“矮陀陀”,但朱砂根根呈结节状,表面红棕色,断面有红褐色小点(朱砂点),与矮陀陀根的圆柱形、黄白色断面明显不同,可通过根的性状及植物科属鉴别。

Q2:矮陀陀可以长期服用吗?有没有依赖性?
A:矮陀陀不宜长期服用,其含有茄碱等生物碱,长期服用可能在体内蓄积,引起肝肾功能损害,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尿色加深等;长期使用可能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消化不良、腹泻等,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矮陀陀具有依赖性,但建议在医师指导下短期使用,一般连续服用不超过2周,若症状未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避免盲目长期使用。

中草药矮陀陀全图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2010年药材大黄价格为何大幅波动?
« 上一篇 09-02
中草药黄蒿籽能食用吗?日常食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和禁忌?
下一篇 » 09-02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