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泻药中草药有哪些?常用种类及其功效与用法解析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中草药止泻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应用历史悠久,通过调节脏腑功能、祛除致病因素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中医认为泄泻多与脾虚湿盛、肠道功能失调有关,故止泻中草药多围绕健脾利湿、涩肠固脱、清热燥湿等功效发挥作用,以下从功效分类、具体药物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详细介绍常见止泻中草药。

止泻药中草药有哪些

清热利湿止泻类

此类药物性多寒凉,适用于湿热泻痢,症状表现为泻下急迫、粪色黄褐臭秽、肛门灼热、腹痛腹胀、小便短赤等,核心病机为湿热蕴结肠道,气血失和,需清热燥湿、凉血解毒以止泻。

  • 黄连: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要药,尤善清中焦湿热,治湿热泻痢常与木香配伍(如香连丸),增强行气止痛之效,现代研究证实,黄连含小檗碱,对志贺菌、大肠杆菌等肠道致病菌有显著抑制作用,同时能减少肠道分泌,缓解腹泻。
  • 黄芩: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长于清上中焦湿热,治湿热泻痢可配黄连、葛根(如葛根芩连汤),共奏清热止泻之效,其含黄芩苷,具有抗炎、抗病原微生物、调节肠道免疫的作用。
  • 葛根:甘、辛,平,归脾、胃经,既能解肌退热,又能升阳止泻,为治湿热泻痢兼表证之良药,配黄芩、黄连(葛根芩连汤)可清里解表,适用于身热、下利臭秽、苔黄腻者,现代研究表明,葛根素能改善肠道血液循环,抑制肠道平滑肌痉挛,缓解腹泻伴随的腹痛。
  • 秦皮: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收涩止泻,治湿热泻痢可配黄连、白头翁,增强清热解毒之力,其含秦皮甲素、乙素,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并能减少肠道炎性渗出。

健脾益气止泻类

此类药物性多甘温,适用于脾虚泄泻,症状表现为食少腹胀、大便时溏时泻、完谷不化、神疲乏力、舌淡苔白等,核心病机为脾胃虚弱,运化失职,需健脾益气、渗湿止泻以复其运化之能。

  •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为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之要药,治脾虚泄泻可配党参、茯苓(如参苓白术散),增强健脾渗湿之效,现代研究证实,白术含苍术酮、白术内酯等成分,能调节肠道菌群紊乱,增强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 党参:甘,平,归脾、肺经,补中益气、健脾生津,治脾虚泄泻常与白术、茯苓、炙甘草配伍(如四君子汤),共奏健脾益气之功,其含党参多糖、皂苷等,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节肠道平滑肌张力,缓解脾虚泄泻。
  •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为脾虚湿盛泄泻之要药,配白术、党参(参苓白术散)能健脾渗湿,使湿浊从小便而去,大便自实,茯苓多糖具有调节肠道菌群、抗炎的作用,可改善肠道微环境。
  • 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益气养阴、补脾肺肾,为脾虚泄泻及气阴两虚泄泻之良药,可单用研末服,或配莲子、薏苡仁(如参苓白术散),增强健脾止泻之效,其含山药多糖、尿囊素,能保护胃黏膜,促进肠道消化吸收功能。

涩肠固脱止泻类

此类药物性多酸涩或温燥,适用于久泻久痢、滑脱不禁,症状表现为大便滑脱失禁、泻下无度、腹痛喜温、舌淡苔白等,核心病机为脾肾阳虚、固摄无权,需涩肠止泻、温补脾肾以固脱。

止泻药中草药有哪些

  • 诃子:苦、酸、涩,平,归肺、大肠经,涩肠止泻、敛肺止咳,治久泻久痢常配肉豆蔻、白术(如诃子散),增强涩肠止泻之力,其含诃子酸、鞣质等,能沉淀肠道内有害物质,减少肠道分泌,保护肠黏膜。
  • 肉豆蔻:辛,温,归脾、胃、大肠经,温中行气、涩肠止泻,治虚寒性久泻久痢可配补骨脂、五味子(如四神丸),共温补脾肾、涩肠止泻,其含挥发油(肉豆蔻醚),能抑制肠道蠕动,缓解腹泻,但需注意生品有毒,需炮制后使用。
  • 乌梅:酸,平,归肝、脾、肺、大肠经,涩肠止泻、生津安蛔,治久泻久痢可配黄连、木香(如乌梅丸),既能涩肠止泻,又能清肠安蛔,其含柠檬酸、苹果酸等,能调节肠道pH值,抑制肠道致病菌生长,同时收敛肠黏膜减少渗出。
  • 赤石脂:甘、酸、涩,温,归胃、大肠经,涩肠止泻、止血生肌,治久泻久痢、脱肛可配禹余粮、诃子,增强涩肠固脱之效,其含硅酸铝、氧化铁等,能吸附肠道内毒素、细菌,保护肠黏膜,促进溃疡愈合。

温中散寒止泻类

此类药物性多辛温,适用于寒湿泻泻,症状表现为泻下清稀、腹痛喜温、肠鸣辘辘、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等,核心病机为寒湿困脾,阳气受阻,需温中散寒、化湿止泻以复脾阳。

  • 干姜: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治寒湿泻泻可配党参、白术(如理中汤),增强温中健脾之效,其含姜辣素,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肠道痉挛,抑制肠道蠕动亢进,改善腹泻。
  • 吴茱萸: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散寒止痛、降逆止呕,治寒湿泄泻兼脘腹冷痛可配生姜、陈皮(如吴茱萸汤),增强散寒止泻之力,其含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具有抗炎、抗溃疡、调节肠道运动的作用。
  • 炮姜:苦、涩,温,归脾、胃、肾经,温中散寒、温经止血,治虚寒性泄泻、腹痛吐泻可配附子、白术(如附子理中汤),增强温中散寒之效,炮姜性较缓和,善于温中焦之阳,适用于脾胃虚寒之久泻。

其他类止泻中草药

除上述分类外,部分中草药通过行气消食、疏肝解郁等途径发挥止泻作用,适用于特定证型的泄泻。

  • 木香:辛、苦,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行气止痛、健脾消食,治泻痢腹痛、里急后重常配黄连(香连丸),增强行气止痛之效,其含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能调节肠道平滑肌张力,缓解肠道痉挛,促进消化液分泌。
  • 山楂:酸、甘,微温,归脾、胃、肝、大肠经,消食化积、行气散瘀,治食积泄泻(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可配神曲、麦芽(如保和丸),增强消食导滞之功,其含山楂酸、黄酮类,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减少食积导致的腹泻。

中草药止泻药一览表

药物名称 性味归经 功效 主治病症
黄连 苦,寒;归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
白术 苦、甘,温;归脾经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
诃子 苦、酸、涩,平;归大肠经 涩肠止敛,敛肺止咳 久泻久痢,脱肛,便血脱肛
干姜 辛,热;归脾经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
葛根 甘、辛,平;归脾经 解肌退热,升阳止泻 湿热泻痢,脾虚泄泻,热病口渴
肉豆蔻 辛,温;归大肠经 温中行气,涩肠止泻 虚寒性久泻,脘腹胀痛,呕吐

注意事项

中草药止泻需遵循“辨证论治”原则,不可盲目用药,如湿热泻痢误用温涩之品(如肉豆蔻、诃子)可致“闭门留寇”,加重病情;脾虚泄泻误用苦寒之品(如黄连、黄芩)可损伤脾阳,导致泄泻迁延不愈,止泻中草药中部分药物(如肉豆蔻、赤石脂)不宜长期服用,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若泄泻严重、伴有发热、脱水或便脓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止泻药中草药有哪些

相关问答FAQs

Q1:中草药止泻和西药止泻有什么区别?
A1:中草药止泻和西药止泻的作用机制和适用症不同,中草药止泻注重整体调节,通过健脾、利湿、清热、涩肠等多种途径,针对泄泻的根本病因(如脾虚、湿热)进行调理,作用温和且兼顾全身症状,适用于慢性、功能性腹泻或体质虚弱者;西药止泻多为对症治疗,如蒙脱石散能吸附肠道毒素、减少分泌,洛哌丁胺可抑制肠道蠕动,适用于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短期症状控制,但长期使用可能掩盖病情或导致便秘,中草药辨证使用副作用相对较小,而西药可能存在禁忌(如感染性腹泻早期不宜用止泻药以免加重毒素吸收)。

Q2:使用中草药止泻药需要注意什么?
A2:使用中草药止泻药需注意以下几点:①辨证用药,明确泄泻类型(湿热、脾虚、寒湿等),避免“虚虚实实”之误;②不宜长期服用,尤其涩肠止泻药(如诃子、肉豆蔻)久用易敛邪滞气,一般症状缓解后需调整用药;③注意饮食禁忌,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辛辣食物,以免影响药效;④特殊人群慎用,如孕妇慎用破气、活血类药(如木香),儿童用量需根据年龄、体重调整;⑤及时就医,若泄泻超过3天未缓解,或伴有高热、便血、严重脱水等症状,需立即停药并到医院就诊,明确是否为感染性、器质性疾病所致。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经营药用药材,如何破解品质管控、风险防范与效益提升的难题?
« 上一篇 08-25
降真香药材价格为何持续攀升,背后市场驱动因素是什么?
下一篇 » 08-25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