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这座位于黔西南的边城,因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石斛、金银花、天麻、黄精等道地药材在此扎根生长,形成了“中国石斛之乡”“贵州金银花主产区”的产业名片,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复兴和市场需求的激增,兴义的药材收购市场逐渐从“平稳交易”演变为“多方博弈的收购战”,这场围绕优质药材资源的争夺,不仅牵动着药农的生计,更重塑着当地产业链的格局。
兴义的药材收购战,首先表现为收购主体的多元化与竞争白热化,过去,本地小型收购商是市场主力,他们凭借地缘优势,深入村寨与药农直接交易,价格随行就市,利润空间有限,但近五年间,大型药企、电商平台、跨省药材商纷纷涌入,资本的力量打破了原有平衡,2023年收购季,仅兴义市区及周边乡镇就聚集了来自四川、云南、广西的收购团队120余个,本地注册的药材合作社也增至85家,较2018年增长3倍,这些主体为争夺优质货源,在价格、服务、渠道上展开全方位竞争:有的开出“预付款+溢价”模式,提前锁定药农的采收计划;有的提供免费烘干、检测设备,降低药农加工成本;还有的与药企签订直供协议,以“优质优价”吸引药农放弃散户收购,这种竞争虽然抬高了药材价格,但也让市场秩序面临考验——部分收购商为抢货源,故意虚报价格,后期又压级压价,导致药农利益受损。
价格波动是收购战最直观的体现,其背后是供需关系、资本炒作与品质博弈的复杂交织,以兴义核心品种石斛为例,2022年鲜条收购价约为每公斤80元,2023年因浙江某药企一次性采购500吨,价格一度飙升至120元,涨幅达50%;但进入9月,随着外地收购商集中撤场,价格又回落至90元,波动幅度之大让药农难以预测,金银花的情况则相反,2023年因全国产量增加,收购商从“抢货”变为“挑货”,普通级金银花价格从42元/公斤跌至32元,而有机认证的金银花仍保持58元/公斤的高价,品质差异导致“两极分化”,为应对价格波动,部分药农开始抱团发展,成立合作社统一销售,2023年兴义药材合作社统一收购的占比已达35%,较2020年提升20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议价能力。
收购战的深层原因,在于中药材产业升级带来的资源争夺,随着中医药被纳入国家战略,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生产对道地药材的需求从“量”转向“质”,兴义的“盘江石斛”“义龙黄精”等地理标志产品成为稀缺资源,政策红利也加速了资本涌入——黔西南州出台《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加工给予补贴,吸引企业建设种植基地,而控制收购环节成为企业保障原料品质的关键,电商直播的兴起让兴义药材直面全国市场,主播们在镜头前强调“产地直采”,倒逼收购商缩短中间链条,进一步加剧了产地端的竞争。
这场收购战对兴义药材产业的影响是双面的,积极的一面是,它推动了产业标准化进程,为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收购商开始主动要求药农按规范种植,提供技术指导,2023年兴义通过GAP认证(良好农业规范)的药材面积达12万亩,占总面积的4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价格提升也让药农收入增加,据兴义农业农村局数据,2023年药材种植户人均收入达1.8万元,较2020年增长65%,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部分农户为追求高价,提前采收未成熟的药材,导致有效成分含量下降;小收购商因无力竞争被迫退出,市场集中度提高后,存在形成垄断压价的风险;资本短期炒作可能引发盲目扩种,为未来产能过剩埋下隐患。
面对这些挑战,兴义正在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治理模式,当地政府建立中药材价格监测平台,实时发布收购行情,避免信息不对称;成立中药材产业协会,制定收购质量标准,推行“优质优价”的分级制度;同时扶持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培育“药农+合作社+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药农从“被动接受价格”变为“主动参与定价”,这些举措能否平息收购战的“恶性竞争”,引导产业走向良性循环,仍需时间检验。
相关问答FAQs
问:兴义药农在药材收购战中如何保障自身利益?
答:药农可通过多种方式降低风险:一是加入合作社,统一对接收购商,增强议价能力;二是按标准规范种植,提升药材品质,争取优质优价;三是关注政府发布的价格监测信息,避免被虚假报价误导;四是对部分耐储存的药材(如金银花、天麻),可适当推迟销售,错峰上市以获取更好价格,与收购商签订书面协议,明确价格、质量、付款条款,也能减少后续纠纷。
问:兴义药材收购战对当地产业升级有何推动作用?
答:收购战倒逼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升级:收购商对药材品质的高要求,促使药农改进种植技术,推动GAP认证、有机种植等标准化生产模式的普及;优质资源被头部企业集中,加速了“道地药材”品牌建设,如“兴义石斛”已获批地理标志产品,市场溢价能力显著提升,资本和企业的涌入也带动了加工、物流、电商等配套产业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产业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