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类药材的药用功效、应用价值及历史渊源有哪些新发现?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五谷类药材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源于常见粮食作物,兼具食用与药用双重价值,遵循“药食同源”理论,这类药材性味多平和,应用广泛,既能调理脾胃、补充气血,又能辅助治疗多种疾病,在日常养生和临床治疗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从《黄帝内经》中“五谷为养”的记载,到《本草纲目》对各类谷物药性的详细阐述,五谷类药材承载着中医“治未病”的智慧,至今仍在健康维护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

五谷类药材

常见五谷类药材的药性与应用

五谷类药材涵盖稻、黍、稷、麦、菽等作物及其加工品,不同品种因性味归经差异,功效各有侧重,以下介绍几种代表性药材:

粳米
为禾本科植物稻的种仁,味甘性平,归脾、胃经,核心功效为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渴,常用于脾胃虚弱导致的食少纳呆、腹泻便溏,或热病后津伤烦渴,经典方如“白虎加人参汤”中即用粳米益胃护津,现代研究证实,粳米富含淀粉、蛋白质及B族维生素,其煮成的米油可滋养脾胃,适合病后体虚者调养。

薏苡仁
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味甘、淡性微寒,归脾、胃、肺经,长于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对水肿脚气、脾虚泄泻、湿痹拘挛有良效,如“薏苡仁汤”治疗风湿痹痛;亦可辅助治疗肺痈、肠痈,如“苇茎汤”中配伍苇茎、桃仁以排脓消痈,薏苡仁含薏苡仁酯、薏苡仁多糖等成分,现代研究表明其有抗炎、免疫调节及抗肿瘤作用。

小麦
为禾本科植物小麦的成熟果实,味甘性凉,归心、脾、肾经,功效为养心益肾、除热止渴,主要用于脏躁症(如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的心神不宁、悲伤欲哭,经典方“甘麦大枣汤”即以小麦配甘草、大枣养心安神;也可用于消渴、脾虚泄泻,小麦麸(麸皮)富含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常用于便秘调理。

五谷类药材

黄豆
为豆科植物大豆的黄色种子,味甘性平,归脾、胃、大肠经,功效健脾宽中、润燥消水、解毒,适用于疳积腹胀、妊娠水肿、疮痈肿毒,外用可研末调敷治外伤出血,黄豆含大豆异黄酮、皂苷等成分,现代研究证实其有调节血脂、改善骨质疏松的作用,豆腐(由黄豆加工而成)则具清热润燥、生津解毒之效,适用于肺热燥咳、便秘。

黑豆
为豆科植物大豆的黑色种子,味甘性平,归脾、肾经,功擅活血利水、祛风解毒、补肾强身,对水肿胀满、风痹筋挛、产后风痉、痈疮肿毒有较好疗效,如“黑豆酒”可治产后中风;黑豆衣(黑豆种皮)则能养血平肝,适用于阴虚肝旺的头晕目眩,现代研究认为,黑豆富含花青素和微量元素,有抗氧化、延缓衰老的作用。

五谷类药材性味归经与功效简表

药材名称 性味 归经 主要功效
粳米 甘、平 脾、胃经 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渴
薏苡仁 甘、淡、微寒 脾、胃、肺经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
小麦 甘、凉 心、脾、肾经 养心益肾,除热止渴,安神
黄豆 甘、平 脾、胃、大肠经 健脾宽中,润燥消水,解毒
黑豆 甘、平 脾、肾经 活血利水,祛风解毒,补肾强身

应用注意事项

五谷类药材虽药性平和,但使用时需注意辨证施治:体质偏寒者慎用薏苡仁、小麦等寒凉之品;湿热中满者不宜过量食用粳米;消化功能弱者宜煮粥或研末服用,以免加重脾胃负担;作为药用时,需根据病情配伍其他药物,如薏苡仁治风湿痹痛常配伍苍术、牛膝,增强祛湿通络之效,部分五谷(如黄豆)不宜与厚朴、蓖麻子同用,以免降低药效或引发不良反应。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五谷类药材作为药食同源的代表,日常食用时需要注意哪些禁忌?
解答:需根据体质选择,如脾胃虚寒者慎食薏苡仁、小米等寒凉性五谷;湿热体质者不宜过量食用粳米、大麦等偏温性五谷;消化功能弱者宜煮粥或做成易消化形式,避免生食;特殊人群如孕妇慎用薏苡仁(其有收缩子宫作用),糖尿病患者需控制含糖量高的五谷(如粳米)的摄入量;日常食用时,避免过度加工(如精米、精面),以免丢失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影响药效发挥。

五谷类药材

问题2:五谷类药材在中医方剂中常作为“使药”或“佐药”,其作用是什么?
解答:五谷类药材在方剂中常发挥调和药性、保护脾胃、引导药效的作用,如粳米在白虎汤中配石膏、知母,既能顾护胃气,防止寒凉药物伤胃,又能增强清热生津之效;小麦在甘麦大枣汤中养心除烦,与甘草、大枣共奏养心安神之功,其甘平之性可调和诸药,缓解方中药物的峻烈之性,使药效平和持久;某些五谷(如薏苡仁)可引导药物下行,增强利水渗湿的作用,体现“引经报使”的配伍智慧。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青海本地药材有哪些独特种类与药用功效?
« 上一篇 09-03
中医治疗肥胖证效果如何?辨证施治有何独特优势?
下一篇 » 09-03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