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蛇药材在传统中药体系中多指蛇蜕,因别名“斩蛇剑”而得此名,是多种蛇类自然蜕下的表皮,在我国药用历史逾两千年,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名称源于民间传说,认为蛇蜕能“斩断”蛇毒或祛除风邪,故被赋予“斩蛇”之喻,作为常用的动物类药材,蛇蜕以祛风定惊、解毒退翳见长,在儿科、眼科及皮肤科疾病中应用广泛。
来源与性状
蛇蜕的基原动物主要为游蛇科的黑眉锦蛇、乌梢蛇、锦蛇等,这些蛇类广泛分布于我国平原、丘陵及田野地带,全年可蜕皮,但以春末夏初(4-6月)及秋季(9-11月)蜕皮较多,此时收集的蛇蜕完整度较高,采收时需拾取蛇类自然脱落的表皮,除去泥沙、残留蛇体及杂质,晒干或阴干入药,商品以条长、色白、完整、无破碎者为佳,常呈半透明薄膜状,有光泽,具菱形或椭圆形鳞纹,触之有韧性。
性味归经与功效
蛇蜕性平,味甘、咸,归肝经,其性平不偏,甘能缓急,咸能软坚,入肝经则善于祛风、定惊、解毒,核心功效可概括为三点:一是祛风定惊,适用于肝风内动所致的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等症,常与天麻、钩藤、全蝎配伍,以增强息风止痉之力;二是解毒退翳,用于风毒上攻之目生翳膜(如角膜云翳、白内障初期)、喉痹咽肿,常与蝉蜕、木贼、菊花同用,以助疏散风热、明目退翳;三是杀虫止痒,外治疥癣、疮疡肿毒、龋齿疼痛,研末调敷或煎水含漱,可收解毒杀虫之效。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内服时,蛇蜕常用量为煎汤,每次2-6g,因质地轻扬,煎煮时宜后下,以免有效成分破坏;亦可研末吞服,每次0.6-1g,或入丸散剂,外用则适量,研末用麻油、醋或凡士林调敷患处,或煎水洗涤,使用需注意:孕妇禁用,因其性善走窜,可能扰动胎气;对动物蛋白过敏者慎用,以免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蛇蜕力较效缓,实证、热证宜慎用,虚寒者当配伍温补药同用。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蛇蜕主要含骨胶原(约占90%)、氨基酸(如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蛋白质及多种微量元素(锌、铁、钙等),其提取物具有显著抗炎作用,能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及角叉菜胶足肿胀;同时具有镇痛效果,可提高热板法小鼠痛阈;醇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有抑制作用,其退翳功效可能与促进角膜上皮修复、抑制瘢痕增生相关,蛇蜕中的酸性多糖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为传统功效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
蛇蜕基本信息表
项目 | |
---|---|
药材名称 | 蛇蜕(别名:斩蛇剑、龙子衣、蛇壳) |
来源 | 游蛇科动物黑眉锦蛇、乌梢蛇等蜕下的表皮 |
性味归经 | 性平,味甘、咸;归肝经 |
功效 | 祛风定惊,解毒退翳,杀虫止痒 |
主治 | 小儿惊风、癫痫、目生翳膜、喉痹、疮疡肿毒、疥癣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2-6g(后下),研末0.6-1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
使用注意 | 孕妇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
相关问答FAQs
问:斩蛇药材(蛇蜕)与蕲蛇、乌梢蛇这两种蛇类药材有何区别?
答:三者虽同属蛇类相关药材,但基原、功效及临床应用差异显著,蛇蜕是蛇类蜕下的“表皮”,性平,以祛风定惊、解毒退翳为主,常用于小儿惊风、目生翳膜;蕲蛇(五步蛇)为干燥蛇体,性温、味甘咸,有毒,善于搜风通络、定惊止痉,主治风湿顽痹、中风半身不遂;乌梢蛇亦为干燥蛇体,性平、味甘,祛风通络力较强,常用于风湿痹痛、皮肤瘙痒,简单说,蛇蜕是“蜕”(非动物本体),蕲蛇、乌梢蛇是“蛇”(动物本体),功效侧重不同。
问:民间认为“斩蛇药材”能“斩蛇毒”,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
答:民间“斩蛇毒”之说源于传统医学“以形治形”的取类比象思维,认为蛇蜕能“克制”蛇毒,但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蛇蜕本身无直接中和蛇毒(如神经毒素、血液毒素)的成分,不过其抗炎、抑菌作用对蛇咬伤后的局部红肿、感染有一定辅助缓解效果,需强调:若被毒蛇咬伤,必须立即就医注射抗蛇毒血清,单纯依赖蛇蜕无法解毒,切勿延误治疗,以免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