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乌脚么,是我国民间常用的传统药材,因其根部或基部常呈现深褐色至近黑色,形似“乌脚”而得名,在部分地区也被称为“乌骨藤”、“黑脚杆”等,其应用历史悠久,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华南等山区,多生于海拔500-1500米的山坡林下、灌丛中或溪边阴湿处,乌脚么性味辛、苦,微温,归肝、肾经,具有祛风湿、强筋骨、活血化瘀、止痛等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等症,是民间治疗“老寒腿”和关节疼痛的常用药材之一。
植物来源与形态特征
乌脚么为萝藦科植物鹅绒藤属某植物的干燥根或全草,具体基源因地区差异略有不同,主要包括《中国药典》未收载的地方习用品种,如西南地区常用的“昆明乌头”(Aconitum kunmingense)的别名,或部分地区的“黑骨头”(Cynanchum atratum)的俗称,但需注意与有毒乌头类药材区分,其形态特征如下(以常见藤本类型为例):
部位 | 形态特征 |
---|---|
根 | 木质化,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长15-30cm,直径1-3cm,表面黑褐色或深灰褐色,有纵皱纹及横向皮孔,质坚硬,断面皮部灰白色,木部淡黄色,味辛、苦。 |
茎 | 缠绕性藤本,长可达2-3m,直径0.3-1cm,表面绿色或带紫色,具纵棱,幼枝被短柔毛,老枝渐脱落。 |
叶 | 对生,纸质,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2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近圆形,全缘,叶面深绿色,叶背淡绿色,叶脉在叶面凹陷,叶柄长1-2cm。 |
花 | 伞形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小,黄绿色或淡紫色,花萼5裂,花瓣5枚,副花冠杯状,花期6-8月。 |
果实 | 蓇葖果双生,线状披针形,长5-8cm,直径约0.5cm,表面具纵棱,成熟时黄褐色,内含多数种子,种子顶端具白色种毛,果期9-11月。 |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乌脚么性辛、苦,微温;归肝、肾经,其辛能行散,苦能燥泄,温能通络,兼具祛风湿、强筋骨、活血化瘀、止痛之效,临床应用以“通络止痛、补肝肾”为核心,具体功效如下:
祛风湿,止痹痛
乌脚么善于走窜经络,能祛除经络中风湿之邪,缓解因风湿痹阻引起的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尤其对寒湿痹痛效果显著,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症见关节冷痛、遇寒加重、得热稍减,可与独活、桑寄生、威灵仙等配伍,增强祛风湿、止痹痛之效。
强筋骨,补肝肾
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乌脚么能补益肝肾、强健筋骨,适用于肝肾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软、下肢无力、步履艰难等症,对于中老年人因肾虚导致的腰痛、骨质疏松,或久病体虚、筋骨失养者,可配伍杜仲、牛膝、续断等,以增强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乌脚么性善走窜,能活血通络、化瘀止痛,常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闪腰岔气等外伤性疾病,可单味研末外敷,或配伍当归、川芎、红花等内服,促进瘀血消散、肿痛消退,对于女性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瘀血阻滞之症,也可配伍益母草、桃仁、红花等,以活血调经。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乌脚么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黄酮类、皂苷、多糖及挥发油等,这些成分是其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主要化学成分
成分类型 | 代表性物质 |
---|---|
生物碱 | 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需注意控制含量,避免毒性) |
黄酮类 | 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等,具有抗氧化、抗炎作用 |
皂苷 | 人参皂苷类似物、乌脚么皂苷,可调节免疫、抗疲劳 |
多糖 | 多糖类成分,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
挥发油 | 柠檬烯、桉油精等,具有局部麻醉、镇痛作用 |
药理作用
- 抗炎镇痛:黄酮类和生物碱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的释放,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其镇痛效果与吗啡相当但无依赖性。
- 免疫调节:多糖和皂苷能激活巨噬细胞,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强机体免疫力,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 改善骨代谢:皂苷类成分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密度,对骨质疏松有改善作用。
- 抗氧化:黄酮类成分能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保护关节软骨细胞。
临床应用与配伍
乌脚么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病症辨证配伍,常见用法如下:
风湿痹痛
- 配方:乌脚么15g,独活12g,桑寄生15g,威灵仙10g,当归10g,川芎6g。
-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 功效:祛风湿,止痹痛,养血活血,适用于风寒湿痹兼血虚者。
腰膝酸软
- 配方:乌脚么20g,杜仲15g,牛膝12g,续断12g,枸杞子15g,菟丝子12g。
-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适用于肝肾亏虚型腰膝酸软。
跌打损伤
- 配方:乌脚么10g(研末),当归15g,红花6g,乳香6g,没药6g。
- 用法:前4味水煎服,药渣加白酒适量捣烂外敷患处,每日1次。
- 功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适用于跌打损伤早期瘀血肿痛。
使用注意与禁忌
乌脚么虽为民间常用草药,但使用时需注意以下事项,避免不良反应:
- 控制用量:内服煎剂每日用量宜10-20g,过量可能引起恶心、呕吐、头晕等不适,其生物碱成分具有一定毒性,需严格遵医嘱。
- 禁忌人群: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阴虚火旺、实热证患者不宜使用,以免助热伤阴。
- 炮制方法:生品乌脚么可能含有毒性生物碱,需用生姜、甘草等辅料炮制(如生姜煮透)以降低毒性,入药前应确保炮制得当。
- 配伍禁忌:不宜与附子、川乌、草乌等大热有毒药物同用,以免加重毒性;不宜与藜芦、五灵脂等中药配伍,遵循“十八反”“十九畏”原则。
现代研究与展望
近年来,乌脚么的研究逐渐深入,主要集中在抗炎镇痛、骨保护、免疫调节等方面,研究表明,其提取物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有显著治疗作用,能降低关节肿胀度,改善病理损伤;在骨质疏松模型中,可提高骨密度和骨小梁数量,未来可通过现代分离技术提取活性单体,明确其作用靶点,开发为治疗风湿骨病、骨质疏松等疾病的新药,同时需加强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确保用药安全。
相关问答FAQs
Q1:乌脚么与乌骨鸡有什么区别?是否可以混用?
A:乌脚么是中草药,为萝藦科或毛茛科植物的根或全草,性味辛温,具有祛风湿、强筋骨等功效;乌骨鸡是禽类动物,以“乌皮、乌肉、乌骨”为特征,性甘平,具有滋补肝肾、益气养血之效,两者来源、功效完全不同,不可混用,乌骨鸡常用于食疗,如炖汤、煮粥,适用于气血亏虚、产后体虚等;乌脚么为药用,需辨证配伍,内服需遵医嘱。
Q2:乌脚么有毒性吗?日常使用需要注意什么?
A:乌脚么含有一定量的生物碱(如乌头碱类),生品或过量使用可能引起毒性反应,表现为口舌麻木、心律失常、呼吸困难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使用时需注意:① 必须经过专业炮制(如生姜煮、甘草制)以降低毒性;② 严格控制用量,内服煎剂不超过20g/日;③ 不宜长期连续服用,一般疗程不超过2周;④ 用药期间如出现不适,立即停药并就医;⑤ 孕妇、儿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