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叶金花为茜草科玉叶金花属植物玉叶金花(Mussaenda pubescens Ait.)的干燥茎叶或带叶嫩枝,是我国南方地区常用的民间草药,因其叶似玉,花如金,故名“玉叶金花”,在传统医学中,其性凉,味甘、淡,归肺、胃、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止咳化痰之效,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嗽、湿热泄泻、水肿、疮疡肿毒及跌打损伤等症,现代研究表明,玉叶金花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广泛,在抗炎、抗菌、抗病毒、免疫调节等方面显示出良好应用前景。
植物形态与分布
玉叶金花为藤状灌木,高1-3米,小枝密被柔毛,叶对生,纸质,卵状矩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8厘米,宽2-3.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近无毛或被疏柔毛,下面密被柔毛;叶柄长3-8毫米,被柔毛,聚伞花序顶生,密被柔毛;花萼筒陀螺形,萼裂片线形,被柔毛,其中一片常扩大成白色叶状,卵圆形,长2.8-3.5厘米,宽2-2.5厘米,花冠黄色,管状,顶端5裂,裂片卵形;雄蕊5枚,着生于花冠管喉部;子房下位,2室,浆果近球形,直径8-10毫米,成熟时紫黑色,花期4-7月,果期7-12月,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江西、湖南、浙江等省区的山坡、沟谷灌丛中或林缘,越南、印度也有分布,广东、广西等地已有一定规模的人工栽培,以满足药用需求。
采收加工与药材性状
玉叶金花一般在夏、秋季采收,选取生长旺盛的茎叶或带叶嫩枝,割取后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晒干或阴干,药材茎呈圆柱形,直径2-5毫米,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有细纵纹及皮孔,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髓部中空,叶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状矩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8厘米,宽2-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灰绿色或棕绿色,近无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柔毛,叶柄短,气微,味甘、淡,以叶多、色绿、带白色叶状萼片者为佳,传统经验认为,玉叶金花以“叶如玉,花似金,茎梗嫩者为上”,优质药材应无霉变、无杂质,含水量不超过12%。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根据《岭南采药录》《福建民间草药》等传统文献记载,玉叶金花性凉,味甘、淡,归肺、胃、大肠经,其核心功效为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止咳化痰,具体应用如下:1. 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单用或配伍金银花、连翘、薄荷等,煎汤内服,可疏散风热,解毒利咽;2. 肺热咳嗽、痰黄黏稠:配伍枇杷叶、桑白皮、黄芩等,增强清肺化痰之效;3. 湿热泄泻、水肿:配伍车前子、泽泻、薏苡仁等,利湿止泻,消除水肿;4. 疮疡肿毒、跌打损伤:鲜品捣烂外敷,或配伍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内服外用相结合,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5. 暑湿感冒、胸闷乏力:与香薷、厚朴、扁豆等配伍,解表化湿,和中醒脾。
化学成分研究
现代化学成分分析表明,玉叶金花的活性成分主要包括环烯醚萜苷类、黄酮类、三萜类、挥发油及有机酸等,环烯醚萜苷类是其主要有效成分,如玉叶金花苷(mussaenoside)、山栀子苷(geniposide)、莫诺苷(morroniside)等,具有抗炎、保肝、降血糖等作用;黄酮类成分如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及其苷类,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病毒及心血管保护作用;三萜类成分如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具有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等活性;挥发油中主要含芳樟醇(linalool)、香叶醇(geraniol)等成分,具有抑菌、抗炎作用,还含有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等有机酸,以及多糖、微量元素等,这些成分共同构成了玉叶金花的药理基础。
药理作用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玉叶金花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广泛研究,证实其具有多重生物活性:1. 抗炎作用:玉叶金花提取物能显著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大鼠足肿胀等炎症模型,降低炎症组织中前列腺素E₂(PGE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症因子水平,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激活有关;2. 抗菌抗病毒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也有一定抑制效果,其抗菌成分可能为黄酮类和生物碱,抗病毒作用可能与抑制病毒复制有关;3. 解热镇痛作用:对酵母菌致大鼠发热模型有显著解热作用,能降低体温,延长热痛刺激反应潜伏期,表明其具有中枢性解热和镇痛作用;4. 免疫调节作用:可提高小鼠巨噬细胞吞噬指数,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双向调节机体免疫功能;5. 其他作用:如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保肝(降低ALT、AST水平,减轻肝损伤)等,为其在代谢性疾病、肝病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临床应用与配伍
玉叶金花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肠炎、尿路感染、疮疖肿毒等疾病,1. 上呼吸道感染:以玉叶金花为主药,配伍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制成颗粒剂或汤剂,治疗风热感冒、咽喉肿痛,总有效率可达90%以上;2. 急性支气管炎:配伍桔梗、甘草、前胡等,宣肺止咳,治疗痰热壅肺型咳嗽,可缓解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3. 急性肠炎:配伍黄连、木香、葛根等,清热燥湿,调和肠胃,治疗湿热泄泻,改善腹痛、腹泻、里急后重;4. 疮疡肿毒:鲜品捣烂外敷,或配伍蒲公英、野菊花等煎水清洗创面,治疗疖肿、乳腺炎等,促进炎症消退和伤口愈合,在岭南地区,夏季常用玉叶金花与夏枯草、菊花、淡竹叶等煎水代茶饮,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功效,是民间常用的防暑凉茶。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玉叶金花的用法分为内服和外用,内服:煎汤,15-30g,鲜品可用30-60g;或研末吞服,每次3-6g;也可制成颗粒剂、口服液等现代剂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水洗、漱口,使用时需注意:1. 玉叶金花性凉,脾胃虚寒者慎用,表现为畏寒肢冷、大便溏薄、食欲不振等;2.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长期或大剂量服用;3. 不宜与温热性药物如干姜、附子、肉桂等同用,以免降低药效;4.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免影响脾胃功能;5. 对玉叶金花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如出现皮疹、瘙痒、腹痛等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玉叶金花药材基本信息表
项目 | |
---|---|
来源 | 茜草科玉叶金花属植物玉叶金花(Mussaenda pubescens Ait.)的干燥茎叶或带叶嫩枝 |
别名 | 山甘草、白纸扇、凉粉藤、黄蜂藤、土金银、火柴头 |
药用部位 | 茎叶或带叶嫩枝 |
性味归经 | 性凉,味甘、淡;归肺、胃、大肠经 |
功效主治 | 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止咳化痰;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嗽,湿热泄泻,水肿,疮疡肿毒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或阴干 |
产地 | 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地,多为野生或人工栽培 |
相关问答FAQs
问:玉叶金花和金银花有什么区别?
答:玉叶金花与金银花虽均性凉、能清热解毒,但来源、功效特点有别,玉叶金花为茜草科植物,以茎叶入药,功偏清热解毒、利湿消肿,长于治疗湿热泄泻、水肿,外用可消肿止痛;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花蕾,以花入药,功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长于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喉肿痛,且金银花凉性较玉叶金花更强,而玉叶金花利湿作用更突出,两者常配伍使用,增强清热解毒之效,但针对不同病症需有所侧重。
问:玉叶金花可以长期服用吗?
答:玉叶金花虽为常用草药,但不宜长期服用,其性凉,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虚寒,出现腹痛、腹泻、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一般建议在医师指导下,根据病情需要短期使用,症状缓解后即停药,对于慢性病患者,如需长期用药,应定期复诊,调整用药方案,并注意观察身体反应,体质虚寒、孕妇及特殊人群应在医师严格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长期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