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疮,中医称“口疮”“口糜”,是口腔黏膜常见疾病,以唇、颊、舌、龈等处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溃烂,灼痛反复发作为主要特征,中医认为,口疮的发生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相关,病位在口,与心、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核心病机为“火”(实火、虚火)与“毒”蕴结,治疗需辨证论治,结合内服药物、外治法及调护,方能取得满意疗效。
中医辨证论治
口疮的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根据患者症状、舌脉等表现,常分为以下证型,具体如下表所示:
证型 | 主要症状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物 |
---|---|---|---|---|
心脾积热 | 口疮多发于唇、颊、舌尖,溃疡面红肿灼痛,数量多,伴口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数 | 清心泻脾,解毒消肿 | 凉膈散、导赤散加减 | 黄芩、栀子、连翘、生地、木通、竹叶、甘草、大黄(后下) |
阴虚火旺 | 口疮反复发作,溃疡面灰白,周围淡红,伴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夜间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 滋阴降火,引火归元 | 知柏地黄丸、玉女煎加减 | 知母、黄柏、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麦冬、牛膝 |
脾胃虚弱 | 口疮久不愈合,溃疡面淡红或不红,疼痛轻微,伴神疲乏力、食少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弱 | 健脾益气,生肌敛疮 | 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加减 | 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升麻、甘草、砂仁、白扁豆 |
肝郁化火 | 口疮多与情绪波动相关,溃疡面鲜红,伴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胸胁胀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 疏肝解郁,清泻肝火 | 丹栀逍遥散、龙胆泻肝汤加减 | 柴胡、栀子、丹皮、当归、白芍、龙胆草、黄芩、夏枯草、郁金 |
外治法
外治法可直接作用于患处,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常与内服药物配合使用,常用方法包括:
外用药物
- 清热解毒类:如冰硼散(含冰片、硼砂、朱砂、玄明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适用于实火口疮,取少许吹于溃疡处,每日3-5次;锡类散(含青黛、牛黄、珍珠、冰片等),化腐生肌,适用于溃疡面较大、久不愈合者,用法同冰硼散。
- 生肌敛疮类:如珠黄散(含珍珠、人工牛黄)、西瓜霜喷剂,可促进肉芽生长,加速溃疡愈合,适用于虚火或脾胃虚弱型口疮,外涂患处,每日2-3次。
针灸疗法
- 体针:主穴取合谷(手阳明大肠经,清热泻火)、足三里(足阳明胃经,调理脾胃)、地仓(足阳明胃经,疏经通络);配穴:心脾积热加内关、神门;阴虚火旺加太溪、三阴交;肝郁化火加太冲、行间,操作:常规消毒,毫针直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 穴位贴敷:取吴茱萸适量,研末用醋调成糊状,敷于涌泉穴(足底前1/3凹陷处),每晚1次,晨起取下,适用于虚火口疮,可引火下行。
含漱法
- 金银花、甘草各10g,煎水含漱,每日3-4次,适用于各型口疮,有清热解毒、缓解疼痛之效;或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
调护与预防
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口疮的调护对预防复发至关重要:
- 饮食调理:宜清淡饮食,多食新鲜蔬果(如西瓜、梨、苦瓜、绿豆)以清热生津,忌辛辣(辣椒、花椒)、油炸、炙烤及温热性食物(羊肉、荔枝、桂圆),戒烟酒,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
- 情志调节:避免焦虑、抑郁、暴怒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因“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情绪不畅易致肝郁化火,诱发口疮。
- 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因“阴虚火旺”型口疮常与熬夜耗伤阴液相关;注意口腔卫生,饭后漱口,用软毛牙刷刷牙,避免黏膜损伤。
- 体质调理:易上火者可长期饮用菊花茶、麦冬茶滋阴降火;脾胃虚弱者可食用山药粥、莲子粥健脾益气,增强机体抵抗力。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口疮反复发作,中医治疗如何调理?
解答:口疮反复发作多与体质相关,中医需辨明虚实,若属阴虚火旺(常伴口干、手足心热、夜间盗汗),宜长期滋阴降火,可服用知柏地黄丸,同时配合麦冬、沙参泡水代茶饮;若属脾胃虚弱(常伴乏力、食少便溏、面色萎黄),需健脾益气,如用参苓白术散调理,避免生冷、油腻饮食,需注意饮食、情志、作息综合调护,减少复发诱因,如避免熬夜、保持心情舒畅等。
问题2:中医治疗口疮能快速止痛吗?
解答:中医治疗口疮起效时间因证型而异,实火口疮(如心脾积热)通过清热泻火,内服凉膈散、导赤散,外用冰硼散,通常2-3天可缓解疼痛;虚火口疮(如阴虚火旺)需滋阴降本,止痛稍慢,约5-7天,配合针灸(如针刺合谷、足三里)可疏通经络,快速缓解疼痛,若疼痛剧烈,可临时用蜂蜜调云南白药外敷,保护创面、减轻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