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燥是中医临床常见的致病因素,指风邪与燥邪相合侵犯人体所致的病理变化,多发生于秋季燥气当令之时,亦可因气候干燥、久居干燥环境或过用辛温发散之品而诱发,风为阳邪,主动、升散、善行数变;燥为秋令主气,其性干涩,易伤津液,两邪相合,既有风邪的“动、变、急”,又有燥邪的“干、涩、枯”,导致机体津液耗伤、失于濡润,出现一系列干燥、失养及风动之象,中医治疗风燥需遵循“燥者濡之”“风者散之”的总则,结合病因、病位、病性辨证论治,内服方药、针灸、饮食调理等多法并用,以达祛风润燥、生津养液之效。
风燥的病因病机
(一)外感风燥
外感风燥多因秋季感受当令燥气,兼夹风邪侵袭所致,初秋余暑未消,燥与热合,形成“温燥”;深秋天气转凉,燥与寒合,形成“凉燥”,风邪束表,卫气失和,则见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燥邪伤津,肺失濡润,则见干咳、咽干、鼻燥等津伤症状,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燥胜则干”,燥邪最易耗伤肺胃之津,因肺为娇脏,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与燥气相通;胃为阳明燥土,喜润而恶燥,故燥邪从口鼻而入,首犯肺胃。
(二)内伤风燥
内伤风燥多因久病伤阴、情志失调或过用温燥之品导致津液亏虚,虚风内动,兼夹燥邪,如热病后期,邪热耗伤阴津,或久咳伤肺,肺阴不足,日及肝肾,阴虚则生内热,热极生风,风燥相搏,可见皮肤干痒、肌肉瞤动、手足震颤等症;或因肝气郁结,日久化火,灼伤津液,肝阴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兼见口干咽燥、目涩多泪等燥象,过食辛辣香燥、煎炸炙煿之品,或滥用汗、吐、下法,亦可损伤津液,内生燥邪,复感风邪,发为本病。
风燥的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风燥需分清外感与内伤、寒热虚实,以“祛风、润燥、生津”为核心,结合病位在肺、胃、肝等不同脏腑,灵活施治。
(一)外感风燥
凉燥(燥寒犯肺)
临床表现:多见于深秋初冬,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咽干咽痒、咳嗽痰少而稀、口渴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而干、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润肺止咳。
代表方剂:杏苏散(《温病条辨》)。
常用药物:紫苏叶(疏风散寒)、杏仁(降气止咳)、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前胡(疏风宣肺)、桔梗(开宣肺气)、枳壳(理气宽中)、甘草(调和诸药),可加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若咳嗽较甚,加紫菀、款冬花以增强止咳之效;若鼻塞明显,加苍耳子、辛夷花以宣通鼻窍。
温燥(燥热伤肺)
临床表现:多见于秋季,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或无汗、咳嗽痰少而黏或干咳无痰、鼻燥咽干、口渴欲饮、胸胁隐痛、舌红苔薄黄而干、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润肺生津。
代表方剂:桑杏汤(《温病条辨》)。
常用药物:桑叶(疏风清热)、杏仁(降气止咳)、沙参(养阴润肺)、浙贝母(清热化痰)、淡豆豉(宣透表邪)、栀子(清热泻火)、梨皮(清热生津),若津伤较甚,加麦冬、玉竹以滋阴生津;若咳甚痰中带血,加白茅根、侧柏叶以凉血止血。
(二)内伤风燥
肺阴亏虚燥咳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少痰、痰中带血丝、咽干鼻燥、声音嘶哑、手足心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润肺,止咳化痰。
代表方剂: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合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常用药物:沙参、麦冬、玉竹(养阴润肺)、百合、生地黄(滋阴清热)、桔梗、贝母(化痰止咳)、甘草(调和诸药),若咳甚气逆,加枇杷叶、旋覆花以降气止咳;若潮热盗汗,加地骨皮、白薇以清虚热敛汗。
胃阴不足燥结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如羊屎、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润肠通便。
代表方剂:益胃汤(《温病条辨》)。
常用药物: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养阴益胃)、冰糖(甘润和中),若肠燥便秘甚,加火麻仁、郁李仁、杏仁以润肠通便;若兼有脘痞嗳气,加佛手、香橼以理气和胃。
肝风内动兼燥
临床表现:手足震颤、肌肉瞤动、头晕目眩、口干咽燥、视物模糊、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熄风,润燥舒筋。
代表方剂: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常用药物:白芍、阿胶、地黄、麻仁(滋阴养血)、龟板、鳖甲、牡蛎(平肝潜阳)、麦冬、五味子(生津敛阴)、鸡子黄(滋阴熄风),若兼有血虚,加当归、何首乌以养血;若兼有热象,加黄芩、菊花以清热。
中医特色外治法
(一)针灸治疗
针灸可通过调节经络气血、生津润燥,缓解风燥症状,常用穴位及操作如下:
- 外感风燥:取肺经、大肠经穴位,如列缺(宣肺解表)、合谷(疏风解表)、风门(散风解表)、肺俞(调肺气)、天突(利咽止咳),针刺用平补平泻法,可配合艾灸大椎、风门以温散寒邪(适用于凉燥)。
- 内伤风燥:取肺经、胃经、肾经穴位,如太渊(补肺气)、足三里(健脾胃)、三阴交(滋肝肾)、照海(滋肾阴)、太溪(滋肾阴),针刺用补法,可配合艾灸关元、气海以益气生津(适用于虚证)。
(二)穴位贴敷
对于慢性燥咳、皮肤干燥者,可选用滋阴润燥中药(如沙参、麦冬、玉竹、百合等)研末,用蜂蜜或凡士林调制成膏,贴敷于肺俞、膏肓、天突等穴位,每次4-6小时,每周2-3次,以达润肺止咳、濡养肌肤之效。
饮食调理
饮食调理是风燥病证的重要辅助手段,总原则为“甘润生津,忌辛辣香燥”,根据证型选择适宜食物:
- 外感凉燥:宜食生姜、葱白、紫苏叶、杏仁、梨(煮水)、红糖姜茶等以疏风散寒、润肺止咳。
- 外感温燥:宜食梨、百合、银耳、甘蔗、荸荠、桑葚、蜂蜜、冰糖等以清热生津、润肺化痰。
- 内伤肺燥:宜食银耳、百合、山药、白果、枇杷、豆浆等以养阴润肺、止咳平喘。
- 内伤胃燥:宜食芝麻、核桃、蜂蜜、牛奶、麦冬、石斛等以养阴益胃、润肠通便。
- 肝风内动兼燥:宜食枸杞、桑椹、甲鱼、鸭肉、芹菜等以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禁忌食物:辣椒、花椒、生姜、大蒜、韭菜、羊肉、油炸食品、酒类等辛辣香燥、助热伤津之品,以免加重燥象。
风燥证型辨证要点及治疗方药归纳
证型 | 辨证要点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物(举例) |
---|---|---|---|---|
外感凉燥 | 恶寒重、无汗、咳嗽痰稀薄、鼻塞流清涕 | 疏风散寒,润肺止咳 | 杏苏散 | 紫苏叶、杏仁、半夏、茯苓、前胡、桔梗 |
外感温燥 | 发热、微恶风寒、干咳少痰、口渴咽干 | 疏风清热,润肺生津 | 桑杏汤 | 桑叶、杏仁、沙参、浙贝母、豆豉、栀子 |
内伤肺阴亏虚 | 干咳无痰、咽干鼻燥、声音嘶哑、盗汗 | 养阴润肺,止咳化痰 | 沙参麦冬汤 | 沙参、麦冬、玉竹、百合、生地黄、桔梗 |
内伤胃阴不足 | 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大便干结 | 养阴益胃,润肠通便 | 益胃汤 | 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冰糖 |
肝风内动兼燥 | 手足震颤、肌肉瞤动、头晕目眩、口干咽燥 | 滋阴熄风,润燥舒筋 | 大定风珠 | 白芍、阿胶、龟板、鳖甲、麦冬、鸡子黄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风燥咳嗽与风寒咳嗽、风热咳嗽如何区别?
解答:三者均属于外感咳嗽,但病因、症状特点不同:
- 风寒咳嗽:因外感风寒所致,以“寒象”为主,症见咳嗽声重、痰白稀薄、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如三拗汤、止嗽散)。
- 风热咳嗽:因外感风热所致,以“热象”为主,症见咳嗽频剧、痰黄黏稠、咽喉肿痛、鼻流黄涕、发热恶风、有汗、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治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如桑菊饮、银翘散)。
- 风燥咳嗽:因外感风燥所致,以“燥象”为主,无论凉燥、温燥,均以“干咳少痰(或无痰)、口干咽燥、鼻燥”为特点,凉燥兼见恶寒无汗、苔薄白而干,温燥兼见发热口渴、苔薄黄而干,治以疏风润燥、生津止咳(如杏苏散、桑杏汤)。
问题2: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风燥病证?
解答:预防风燥需顺应季节、调摄饮食、顾护津液,具体措施包括:
- 顺应节气:秋季“燥气当令”,注意“秋冬养阴”,早睡早起,避免熬夜耗伤阴津;天气干燥时,可使用加湿器保持室内湿度(50%-60%)。
- 饮食调理:多饮水(每日1500-2000ml),适当饮用蜂蜜水、梨水、百合粥等滋阴润饮;多吃梨、银耳、莲藕、芝麻、山药等甘润生津食物,少吃辛辣煎炸、羊肉、火锅等助燥伤津之品。
- 生活起居:勤漱口、洗手,避免口鼻受燥邪侵袭;皮肤干燥者可涂抹润肤露,沐浴水温不宜过高,避免过度清洁破坏皮肤屏障。
- 情志调畅: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情绪不畅易致肝气郁结、化火伤津,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急躁。
- 适度锻炼:选择太极、八段锦、散步等缓和运动,以微微汗出为宜,避免大汗淋漓耗伤津液;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
通过以上综合调摄,可减少风燥病证的发生,或减轻其症状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