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心悸怔忡,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辨证论治,调整脏腑气血阴阳平衡,达到宁心安神之效,心悸怔忡是临床常见症状,心悸多时发时止,病情较轻;怔忡则持续不解,病情较重,严重者甚至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中医认为,其发病与心、肝、脾、肾等脏器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病位在心,涉及多脏,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虚者多为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为痰火、瘀血、水饮等病理产物阻滞心脉,临床多见虚实夹杂之证。
从病因病机来看,心悸怔忡的发病多因体质虚弱、情志失调、外邪侵袭、药食不当等所致,体质虚弱者,先天不足或久病失养,致心气心阳亏虚,心神失养;或心阴心血不足,心神不宁,情志失调者,忧思过度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或大喜大悲,气机逆乱,心神不守,外邪侵袭以风寒湿痹、热毒犯心多见,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神被扰,药食不当者,过用温燥之品耗伤心阴,或浓茶、咖啡、酒精等刺激,致心神不安,病机核心为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与气、血、阴、阳的失调及痰、瘀、火、饮等病理产物密切相关。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心悸怔忡的核心,需根据症状、舌象、脉象等辨别证型,分别施治,临床常见证型及治法方药如下表所示:
证型 | 主要表现 | 治法 | 代表方剂 |
---|---|---|---|
心气虚证 | 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自汗,舌淡苔白,脉虚数或结代 | 补益心气,养心安神 | 养心汤(人参、黄芪、茯苓、茯神等) |
心阳虚证 | 心悸动剧,畏寒肢冷,胸闷气短,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微或迟 |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
心血虚证 | 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舌淡红,脉细弱 | 养血安神 | 归脾汤(黄芪、龙眼肉、酸枣仁等) |
心阴虚证 | 心悸不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 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 天王补心丹(生地、玄参、麦冬等) |
痰火扰心证 | 心悸时发,胸闷烦躁,痰多黄稠,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 黄连温胆汤(黄连、竹茹、半夏等) |
心血瘀阻证 | 心悸刺痛,痛引肩背,唇甲青紫,舌紫暗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 血府逐瘀汤合丹参饮(桃仁、红花、丹参等) |
水饮凌心证 | 心悸喘咳,不能平卧,下肢水肿,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 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茯苓、桂枝、白术等) |
除内服中药外,中医特色疗法对心悸怔忡亦有较好疗效,针灸治疗常选心经、心包经穴位,如神门、内关、心俞、厥阴俞等,毫针平补平泻,或配合艾灸心俞、足三里等温阳益气;耳穴压豆选取心、皮质下、交感、神门等穴位,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以调节心神;穴位贴敷可用丹参、三七、冰片等研末,用蜂蜜调制成膏,贴敷于心俞、膻中穴,每次4-6小时,活血通络、宁心安神;情志疗法通过移情易性、音乐疏导、语言开导等,缓解患者焦虑、紧张情绪,避免情志内伤加重病情。
生活调护对心悸怔忡的康复至关重要,患者应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睡眠,戒烟限酒,减少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摄入;饮食需根据证型调整,心气虚、心阳虚者宜食温补之品,如山药、莲子、羊肉等;心阴虚、心血虚者宜食滋阴养血之品,如百合、银耳、枸杞、桂圆等;痰火扰心者宜食清淡化痰之品,如梨、萝卜、冬瓜等,忌辛辣油腻;情志方面需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大喜大悲,可通过听音乐、练太极、八段锦等方式调节情绪;定期复诊,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复发。
相关问答FAQs
Q1:心悸怔忡和西医的心律失常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A:中医的心悸怔忡是以“自觉心跳异常、心慌不安”为主要症状的描述,属于症状诊断;西医的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异常,属于疾病诊断,两者联系密切,中医的“心悸怔忡”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如心律失常(早搏、房颤、心动过速等)、心脏神经官能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中医治疗心悸怔忡,并非针对某种心电图表现,而是通过整体调节,改善患者自觉症状及体质,对功能性心律失常或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心悸均有辅助治疗作用,可减少西药用量或减轻其副作用。
Q2:中医治疗心悸怔忡需要多久见效?
A:中医治疗心悸怔忡的见效时间因人而异,与病情轻重、证型复杂程度、患者体质及是否配合调护等因素密切相关,一般而言,轻症、单纯性心悸(如偶发早搏、神经官能症引起的心慌),经辨证论治后,多数患者在1-2周内症状可逐渐缓解;若为重症、顽固性心悸(如频发早搏、房颤、心力衰竭等),或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需1-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系统治疗,症状才能逐步改善,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复诊调整方药,同时配合生活调护,以巩固疗效,预防复发,若心悸症状突然加重,伴有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等,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