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便秘是因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粪便在肠内停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排便困难的一类病症,其病因病机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脏腑功能失调(如肺脾气虚、肝肾阴虚、阳虚寒凝等)相关,治疗需辨证论治,以“通下”为原则,兼顾虚实寒热,常用润肠通便、泻热导滞、益气养血、温阳通便等法,以下为常见证型及代表药方:
实秘型便秘
实秘多因热结、气滞所致,以大便干结、腹胀腹痛、苔黄厚为主症,治疗以泻热导滞、行气通便为主。
热秘
辨证要点:大便干结,腹胀痛拒按,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代表方剂:麻子仁丸(《伤寒论》)
组成: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各9g),蜂蜜(15g冲服)。
功效: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加减:若热盛伤津明显,加玄参、麦冬各12g以滋阴增液;若腹胀痛甚,加木香、槟榔各6g以行气导滞。
气秘
辨证要点:大便干或不干,排便困难,腹胀嗳气,胁胀,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代表方剂:六磨汤(《证治准绳》)
组成:木香、枳壳、槟榔、乌药、沉香(各6g),大黄(3g后下)。
功效:行气导滞,降逆通便。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加减:若气郁化火,加黄芩、山栀各9g以清热泻火;若便秘日久,加火麻仁、郁李仁各12g以润肠通便。
虚秘型便秘
虚秘多因气血阴阳亏虚,大肠传导无力所致,以排便困难、便后乏力、舌淡苔白为主症,治疗以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为法。
气虚秘
辨证要点:大便不干硬,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舌淡苔白,脉弱。
代表方剂:黄芪汤(《金匮要略》)
组成:黄芪(20g)、麻子仁(15g)、白蜜(20g冲服)、陈皮(6g)。
功效:益气润肠。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加减:若气虚明显,加党参、白术各12g以健脾益气;若血虚,加当归、生地各10g以养血润肠。
血虚秘
辨证要点: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心悸头晕,唇甲色淡,舌淡苔白,脉细涩。
代表方剂:润肠丸(《沈氏尊生书》)
组成:当归、生地、麻仁、桃仁(各12g),枳壳(6g)。
功效:养血润肠通便。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加减:若阴虚内热,加玄参、麦冬各15g以滋阴清热;若便秘顽固,加何首乌、黑芝麻各15g以滋阴填精。
阳虚秘
辨证要点:大便艰涩,排出困难,腹中冷痛,四肢不温,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
代表方剂:济川煎(《景岳全书》)
组成:当归、牛膝、肉苁蓉(各15g),泽泻、升麻(各6g),枳壳(6g)。
功效:温阳通便,补肾润肠。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加减:若寒甚,加干姜、附子各6g以温阳散寒;若气虚,加黄芪、党参各15g以益气助阳。
中医便秘辨证分型与代表方剂简表
证型 | 辨证要点 | 代表方剂 | 核心药物 | 功效 |
---|---|---|---|---|
热秘 | 大便干结,腹胀痛拒按,苔黄燥 | 麻子仁丸 | 大黄、麻子仁、厚朴 | 润肠泄热 |
气秘 | 排便困难,腹胀嗳气,脉弦 | 六磨汤 | 木香、枳壳、槟榔 | 行气导滞 |
气虚秘 | 便后乏力,汗出短气,脉弱 | 黄芪汤 | 黄芪、麻子仁、陈皮 | 益气润肠 |
血虚秘 | 面色无华,心悸头晕,脉细涩 | 润肠丸 | 当归、生地、麻仁 | 养血润肠 |
阳虚秘 | 腹中冷痛,畏寒肢冷,脉沉迟 | 济川煎 | 肉苁蓉、当归、牛膝 | 温阳通便 |
注意事项
- 饮食调理:多食粗粮(如燕麦、玉米)、蔬果(如香蕉、芹菜)、蜂蜜等,忌辛辣刺激、油炸食物。
- 情志调节:避免焦虑、抑郁,保持心情舒畅,因“肝主疏泄”,情志不畅易致气秘。
- 生活习惯:定时排便(晨起或餐后),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促进肠蠕动。
- 辨证用药:实证(热秘、气秘)慎用峻下药,避免损伤正气;虚秘(气虚、血虚、阳虚)需配伍补益药,标本兼顾。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便秘多久能见效?
A1:见效时间因证型、病程及个体差异而异,一般实证(如热秘、气秘)服药2-3天可改善排便;虚秘(如气虚、血虚)需调理1-2周,因需补益正气,起效较慢,若用药1周无效,需重新辨证,调整方剂。
Q2:便秘能否长期服用泻药(如大黄、番泻叶)?
A2:不建议长期服用,大黄、番泻叶等泻药属苦寒攻下之品,短期使用可通便,但久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泻虚”,加重便秘(如结肠黑变病、依赖性),实秘中病即止,虚秘应改用润肠或补益之品,配合饮食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