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小儿风寒,方法选择有何讲究?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小儿风寒感冒是儿科常见外感疾病,多因小儿脏腑娇嫩、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从口鼻或皮毛侵袭,导致肺气失宣、卫阳被遏而发病,中医认为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形气未充,感邪后易从寒化,且病情变化较快,需及时辨证施治,以下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调护要点等方面详细阐述中医治疗小儿风寒感冒的思路与方法。

中医治疗小儿风寒

病因病机

小儿风寒感冒的病因主要为外感风寒之邪,小儿体禀纯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卫外功能尚未完善,加之冷暖不知自调,或护理不当,或汗出当风,导致风寒之邪侵袭肌表,风寒邪气外束皮毛,卫阳被遏,不得宣发,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肺主皮毛,风寒犯肺,肺气失宣,则见鼻塞、流清涕、咳嗽;寒性凝滞,气机不畅,故可见头痛、身痛;若小儿脾胃素弱,风寒之邪易夹滞,则可兼见脘腹胀满、不思乳食等症,总体病机为风寒束表、肺气失宣,病位在肺卫,可累及脾胃。

辨证分型与治疗

小儿风寒感冒常根据症状轻重、是否兼夹其他病邪分为不同证型,治疗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为基本大法,兼夹证则需标本兼顾,以下为常见证型及辨证要点(见表1)。

表1 小儿风寒感冒常见证型及辨证要点

证型 主要症状 舌象 脉象 治法
风寒束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声重,痰白稀薄 舌淡红,苔薄白 浮紧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风寒夹痰证 恶寒发热,咳嗽加剧,咳声不扬,痰白黏或清稀,易咯,喉间痰鸣 舌淡,苔白腻 浮滑 疏风散寒,宣肺化痰
风寒夹滞证 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脘腹胀满,不思乳食,恶心呕吐,大便酸臭或稀溏,矢气多 舌淡,苔白厚腻 浮而有力 疏风散寒,消食导滞

中医治疗方法

(一)内治法

根据辨证分型,采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治疗,强调“因人、因证、因时”制宜,小儿用药需轻灵,中病即止,避免过剂。

  1. 风寒束表证

    • 方药:以荆防败毒散加减,药用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各6g,甘草3g,若头痛甚加藁本、白芷以增强止痛;若咳嗽甚加杏仁、紫苏叶以宣肺止咳。
    • 中成药:可选用小儿感冒颗粒(含金银花、连翘、荆芥等,但需注意含辛温解表药,适用于风寒轻证)、荆防颗粒(荆芥、防风、羌活等,专于辛温解表)。
  2. 风寒夹痰证

    • 方药:以杏苏散加减,药用杏仁、苏叶、桔梗、前胡、半夏、茯苓、陈皮各6g,甘草3g,生姜2片,大枣2枚,若痰多色白加浙贝母、白芥子以化痰;若喉间痰鸣加僵蚕、蝉蜕以疏风化痰。
    • 中成药:可选用小儿止咳糖浆(含桔梗、甘草、陈皮等,化痰止咳)、橘红痰咳液(含橘红、半夏、茯苓等,燥湿化痰)。
  3. 风寒夹滞证

    • 方药:以藿香正气散加减,药用藿香、紫苏叶、白芷、大腹皮、白术、茯苓、半夏曲、陈皮、甘草各6g,厚朴、桔梗各3g,生姜3片,大枣2枚,若腹胀甚加焦山楂、炒麦芽以消食导滞;若呕吐甚加生姜汁、竹茹以降逆止呕。
    • 中成药:可选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含连翘、淡豆豉、薄荷等,但需注意含解表药,适用于风寒夹滞轻证)、保和丸(含山楂、神曲、半夏等,消食导滞)。

用药注意:小儿汤剂宜浓缩,少量频服,避免过服伤胃;中成药需严格辨证,避免误用清热解毒类药(如银翘解毒片)加重风寒症状;用药时间一般3-5天,若症状无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中医治疗小儿风寒

(二)外治法

外治法通过刺激体表穴位或药物透皮吸收,达到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作用,具有无创、便捷、易接受的特点,尤其适用于服药困难的小儿。

  1. 小儿推拿

    • 基础方:开天门(两拇指指腹自两眉中向上直推至前发际,100次)、推坎宫(两拇指指腹自眉心向两侧眉梢分推,50次)、揉太阳(两拇指指腹按揉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50次)、揉肺俞(两拇指指腹按揉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100次)、拿风池(一手扶小儿头部,另一手拇指与食指指腹拿捏颈后枕骨下与大筋外侧凹陷处,5-10次)。
    • 随证加减:风寒夹痰加揉膻中(两拇指指腹按揉两乳头连线中点处,50次)、丰隆(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侧,拿揉30次);风寒夹滞加摩腹(掌面或四指指腹顺时针摩腹5分钟)、按揉足三里(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旁开1寸,按揉50次)。
    • 操作注意:每日1-2次,手法轻柔,以小儿皮肤微红、舒适为度;若皮肤破损、发热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者禁用。
  2. 中药外敷

    • 药物组成:生姜30g、葱白30g、胡椒10g,共捣烂成糊状,加白酒适量调匀。
    • 操作方法:将药糊敷于小儿胸背(肺俞穴为主)或脚心(涌泉穴),用纱布覆盖固定,每次2-3小时,每日1次,适用于风寒束表证、咳嗽甚者。
    • 注意:皮肤过敏者禁用;敷药后若出现红肿、瘙痒等不适,立即停用。
  3. 艾灸疗法

    • 穴位: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肺俞(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风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操作方法:用温和灸,将艾条点燃后距穴位皮肤2-3cm,每穴灸5-10分钟,以皮肤潮红、温热为度,每日1次,适用于风寒束表证、恶寒无汗者。
    • 注意:小儿皮肤娇嫩,避免烫伤;高热、烦躁不安者禁用。

调护要点

小儿风寒感冒的恢复与日常调护密切相关,合理的调护可缩短病程、促进康复。

  1. 饮食调护

    •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如小米粥、烂面条、蔬菜泥等,忌生冷、油腻、辛辣食物(如冰淇淋、油炸食品、辣椒),以免助湿生痰、损伤脾胃。
    • 可适当食用具有辛温散寒作用的食物,如生姜红糖水(生姜3片、红糖适量,煮水代茶饮,适用于风寒束表证、无汗者)、葱白粥(葱白2段、大米50g,煮粥食用,适用于鼻塞流涕者)。
    • 若兼夹滞,暂减乳食,避免加重脾胃负担,待腹胀缓解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2. 起居调护

    中医治疗小儿风寒

    • 注意保暖,尤其是背部、腹部和脚部,避免再次受寒,但也不宜捂汗过多,以免腠理开泄、邪气内陷。
    •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20-22℃),湿度50%-60%,避免空气过于干燥或潮湿。
    •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有利于正气恢复。
  3.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体温变化,若体温超过38.5℃或持续不退,应及时就医;若出现咳嗽加剧、气喘、呼吸困难、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症状,需警惕并发症(如支气管炎、肺炎),立即就医。

预防措施

  1. 增强体质: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晒太阳),锻炼小儿抗寒能力。
  2. 避免外邪: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春捂秋冻”需适度,避免汗出当风、淋雨受寒;流感季节少去人群密集场所,外出戴口罩。
  3. 调理脾胃:小儿“脾常不足”,饮食有节,避免过食生冷、肥甘,可适当食用山药、薏米等健脾食物,增强卫外功能。

相关问答FAQs

Q1:小儿风寒感冒能用抗生素吗?
A:不建议盲目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主要针对细菌感染,而小儿风寒感冒多由病毒引起,抗生素对病毒无效,滥用抗生素不仅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还可能导致耐药性,若病情进展,合并细菌感染(如化脓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等),则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敏感抗生素,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Q2:小儿风寒感冒推拿时,家长如何判断手法是否正确?
A:小儿推拿手法以“轻快、柔和、着实”为原则,家长操作时可注意以下几点:①穴位定位准确,如肺俞穴在脊柱旁开1.5寸,约两横指宽;②手法力度适中,以小儿感觉舒适、皮肤微微发红为度,不可过重导致疼痛;③操作频率均匀,如开天门每分钟约100-150次;④观察小儿反应,若小儿哭闹、抗拒,应暂停操作,调整手法或穴位,建议家长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学习推拿手法,避免操作不当影响疗效。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毫州药材官网提供哪些药材交易服务?
« 上一篇 09-03
药材黄芩怎么种?种植方法与技术管理要点有哪些?
下一篇 » 09-03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