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血清热是中医治疗血分热证的重要方法,适用于热入血分、迫血妄行或血热妄行所致的多种病症,血热多因外感热邪、情志郁火或过食辛辣炙煿所致,临床常见皮肤发斑、色紫暗红、鼻衄、齿衄、吐血、烦躁失眠、舌绛红苔黄等表现;热证则包括实热与虚热,实热表现为高热、口渴、便秘、脉洪数,虚热多为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凉血清热的中草药多性寒凉,入心、肝、肾经,能清解血分热毒,凉血止血,常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以下为常用凉血清热中草药的详细介绍。
常用凉血清热中草药
凉血清热药种类较多,根据功效侧重可分为凉血止血、凉血解毒、凉血滋阴等类别,以下为临床常用药物及其应用特点:
药名 | 性味归经 | 功效 | 应用 | 用量用法 | 注意事项 |
---|---|---|---|---|---|
生地黄 | 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 温病热入营血、舌绛烦渴、斑疹紫暗;血热吐衄、阴虚内热、消渴便秘 | 10-30g,鲜品加倍 | 脾胃虚寒、湿阻中焦者慎用 |
赤芍 | 苦,微寒;归肝经 |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 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痈肿疮毒 | 6-12g | 反藜芦,血虚经闭者不宜 |
牡丹皮 | 辛、苦,微寒;归心、肝、肾经 |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 温病热入血分、发斑吐衄、无汗骨蒸、经闭痛经、癥�积聚、痈肿疮毒 | 6-12g | 孕妇慎用,血虚有寒、月经过多者忌 |
玄参 | 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 | 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 | 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瘰疬、痈肿疮毒 | 9-15g | 反藜芦,脾胃虚寒、便溏者不宜 |
紫草 | 甘、咸,寒;归心、肝经 | 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 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疮疡、湿疹、水火烫伤 | 5-10g | 脾胃虚寒、便溏者慎用 |
地骨皮 | 甘,寒;归肺、肝、肾经 | 凉血除蒸,退热降火 | 阴虚发热、盗汗骨蒸、肺热咳嗽、血热出血 | 9-15g | 外感风寒发热者不宜 |
槐花 | 苦,微寒;归肝、大肠经 | 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 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热目赤、头痛眩晕 | 10-15g | 脾胃虚寒者不宜 |
侧柏叶 | 苦、涩,寒;归肺、肝、脾经 | 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 | 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血热脱发、须发早白 | 6-12g(生用偏凉血,炒炭偏止血) | 出血虚寒者不宜 |
使用注意事项
- 辨证论治:需区分实热与虚热,实热可重用寒凉药(如生地黄、赤芍),虚热则配伍滋阴药(如玄参、地骨皮),避免过用寒凉损伤脾胃阳气。
- 配伍禁忌:部分药物存在“十八反”“十九畏”禁忌,如赤芍反藜芦,玄参反藜芦,使用时需注意;孕妇慎用活血化瘀类凉血药(如牡丹皮)。
- 煎煮方法:多数凉血药宜久煎以发挥药效,但芳香类(如紫草)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鲜地黄、鲜紫草可捣汁服,增强清热凉血之力。
- 饮食禁忌: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温补食物(如羊肉、辣椒、酒),以免助热生火;脾胃虚弱者可配伍健脾药(如白术、茯苓)顾护脾胃。
相关问答FAQs
Q1:凉血清热药适合哪些人群?哪些人不适合?
A:凉血清热药主要适合血热证者,表现为皮肤红疹、紫斑、牙龈/鼻出血(色鲜红)、月经量多色红、心烦失眠、舌红绛等;温病热入血分(如斑疹隐隐或色紫暗、高热神昏)、实热证(高热、口渴、便秘、脉洪数)也可使用,但虚寒体质(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孕妇(部分活血药)、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腹胀)者不宜单独使用,需在医师指导下配伍温中、健脾药。
Q2:长期服用凉血清热药会有副作用吗?如何避免?
A:长期服用寒凉药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或因苦寒伤阴引起口干、舌燥等,避免方法:①中病即止,症状缓解后及时停药或调整药方;②配伍健脾益胃药(如党参、山药、陈皮),顾护脾胃;③虚热证者避免单用清热药,需配伍滋阴药(如麦冬、沙参)标本兼顾;④定期复诊,根据体质调整用药,避免盲目长期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