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为兰科植物白芨的干燥块茎,是我国传统常用止血中药,其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历代医籍多有记载,因其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功效,在临床各科出血症及疮疡治疗中应用广泛,附图为白芨植株及药材形态:植株为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块茎三角状扁球形,常有2-3个分叉,叶片披针形或宽披针形,总状花序顶生,花淡紫红色或黄白色;药材呈不规则扁圆形,多有2-3个爪状分枝,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数个同心环节,上面有突起的茎痕,下面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质坚硬,断面类白色,角质样,可见散维管点。
从性味归经来看,白芨性微寒,味苦、甘、涩,归肺、胃、肝经,其性收敛,味涩而质黏,既可内服止血,又能外用敛疮,尤擅治肺胃出血及外伤出血,传统医学认为,白芨止血的机理在于其“涩”能收敛,“黏”能固涩,通过收敛破损血管、促进血液凝固,同时保护创面、减少渗出,从而达到止血目的,如《本草汇言》记载:“白芣,性涩而收,得秋金之令,故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疮。”《本草求真》亦云:“白芨,功专止血,并治折扑杖疮,汤火疮,恶疮,败疽,死肌,除贼风鬼击,痱缓不收,皆取其入肺止血,及外治痈毒、疮口不敛也。”
现代药理学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白芨止血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白芨主要含白芨胶(多糖类成分)、菲类化合物、挥发油等,其中白芨胶是其止血作用的核心成分,研究表明,白芨胶能显著缩短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促进血小板聚集,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其在创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隔绝外界刺激,减少出血,并为组织修复提供支架,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愈合,白芨还具有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抗炎、抗菌等作用,对消化性溃疡出血、肺结核咯血等症具有较好疗效。
在临床应用中,白芨单用或配伍均可,常用于多种出血证,现将常见配伍及用法归纳如下:
证型 | 常见证候 | 配伍伍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
肺热咳血 | 咳嗽痰中带血,色鲜红,口干咽燥 | 配伍枇杷叶、阿胶、侧柏叶 | 内服煎剂,3-10g/次 | 虚寒性咳血不宜单用 |
胃溃疡吐血 | 吐血色暗红,脘腹疼痛,面色苍白 | 配伍乌贼骨、三七、延胡索 | 内服煎剂或研末冲服,3-6g/次 | 胃寒者配干姜、吴茱萸 |
外伤出血 | 伤口渗血不止 | 单用研末外撒,或配伍三七粉调敷 | 外用适量,直接撒于创面 | 伤口需先清创,保持干燥 |
崩漏下血 | 月经量多,淋漓不尽,色红 | 配伍黄芪、阿胶、艾叶炭 | 内服煎剂,6-12g/次 | 血瘀型崩漏需配活血药 |
使用白芨时需注意:其性黏腻,外感咳血、肺痈初起、实热证者忌服;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十八反);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慎用;长期服用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敛邪留滞,现代临床报道,部分患者服用白芨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过敏反应,如出现皮疹、瘙痒等症状应立即停药。
相关问答FAQs
Q1:白芨止血可以长期服用吗?
A1:白芨不建议长期自行服用,虽然白芨止血效果显著,但其性收敛,长期服用可能敛邪滞气,尤其对外感未解、实热证、湿热证患者,可能导致邪气内闭,加重病情,若需长期使用(如慢性胃溃疡出血、肺结核咯血等),应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配伍行气、清热、化湿等药物,并定期复查,根据病情调整用药方案,一般而言,症状缓解后即可停药或减量。
Q2:白芨外用止血时,伤口需要先处理吗?
A2:是的,白芨外用止血前需先对伤口进行规范处理,对于小创口,应先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干净,去除异物和污垢,再用碘伏消毒,然后取白芨粉末适量均匀撒于创面,用纱布包扎;对于较大或较深的伤口,需先压迫止血,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清创缝合后,再配合白芨外用促进愈合,若伤口污染严重或有感染迹象,不宜单纯使用白芨,需联合抗感染治疗,避免导致炎症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