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心悸的处方如何辨证选方?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9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心悸是中医临床常见病症,以患者自觉心跳异常、心慌不安为主要表现,常伴胸闷、气短、失眠、乏力等症状,中医认为心悸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病性可概括为虚、实两端:虚者多为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实者多为痰火、瘀血、水饮等病理产物扰乱心神,临床治疗需辨证论治,针对不同证型选用相应处方,以下为常见证型及代表方剂分析:

中医治疗心悸处方

常见证型与治疗处方

中医治疗心悸强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以下按核心证型分述处方应用:

心气虚证

核心症状: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神疲乏力,自汗,舌淡苔白,脉弱或结代。
病机: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心神失养。
代表处方养心汤(《证治准绳》)

  • 组成:黄芪、党参、茯苓、茯神、当归、川芎、远志、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肉桂、炙甘草。
  • 功效:补益心气,养心安神。
  •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 加减:自汗甚者加麻黄根、浮小麦固表止汗;失眠多梦者加合欢皮、夜交藤安神解郁。

心血虚证

核心症状:心悸怔忡,头晕目眩,失眠多梦,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机:心血亏虚,心神失养。
代表处方归脾汤(《济生方》)

  • 组成: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
  •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 加减:血虚甚者加熟地黄、白芍增强滋阴养血之力;心烦口干者加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

心阳虚证

核心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畏寒肢冷,面色㿠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结代。
病机:心阳衰微,温煦无力,心神浮动。
代表处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伤寒论》《妇人良方》)

中医治疗心悸处方

  • 组成:桂枝、炙甘草、龙骨、牡蛎、人参、制附子。
  • 功效: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 用法:附子先煎1小时(去毒),后下诸药,每日1剂,分2次温服。
  • 加减:水肿者加茯苓、白术健脾利水;喘促者加葶苈子、泽泻泻肺平喘。

心阴虚证

核心症状:心悸不宁,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口干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病机:心阴不足,虚火内扰,心神不宁。
代表处方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 组成:人参、茯苓、丹参、玄参、当归、天冬、麦冬、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远志、桔梗、朱砂(研末冲服)。
  • 功效: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 用法:朱砂研末分2次冲服,其余水煎服,每日1剂。
  • 加减:盗汗甚者加浮小麦、麻黄根固表敛汗;心烦甚者加栀子、淡豆豉清心除烦。

痰火扰心证

核心症状:心悸时作时止,受惊易发,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痰火内盛,上扰心神。
代表处方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

  • 组成:黄连、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炙甘草、生姜、大枣。
  • 功效: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 加减:痰热甚者加胆南星、天竺黄清热化痰;便秘者加生大黄、芒硝泻热通便。

心血瘀阻证

核心症状:心悸不安,胸闷刺痛,痛引肩背,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病机:心血瘀滞,心脉痹阻。
代表处方血府逐瘀汤合丹参饮(《医林改错》《时方歌括》)

  • 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丹参、檀香、砂仁。
  • 功效: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 加减:胸痛甚者加延胡索、郁金活血止痛;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益气活血。

辨证用药简表

证型 处方名称 主要药物组成 功效 主治核心症状
心气虚证 养心汤 黄芪、党参、茯苓、酸枣仁、五味子、炙甘草 补益心气,养心安神 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自汗
心血虚证 归脾汤 白术、黄芪、龙眼肉、当归、酸枣仁、人参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心悸怔忡,面色无华,失眠多梦
心阳虚证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桂枝、附子、人参、龙骨、牡蛎、炙甘草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心悸畏寒,肢冷,脉沉迟或结代
心阴虚证 天王补心丹 人参、麦冬、五味子、酸枣仁、丹参、玄参、朱砂(冲服) 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心悸不宁,五心烦热,盗汗
痰火扰心证 黄连温胆汤 黄连、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心悸烦躁,口干苦,苔黄腻
心血瘀阻证 血府逐瘀汤合丹参饮 桃仁、红花、当归、丹参、檀香、砂仁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心悸胸闷刺痛,唇甲青紫,舌质紫暗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中医治疗心悸需要调理多久才能见效?
答:心悸的见效时间与证型、病程、患者体质及依从性相关,一般而言,气虚、血虚等虚证患者,通过2-4周规范调理,症状可逐渐改善;阳虚、阴虚等病程较长者,需4-8周甚至更长时间;痰火、瘀阻等实证患者,若辨证准确、用药得当,2-6周可见效,治疗期间需避免劳累、情绪激动,保持规律作息,同时配合饮食调理(如避免辛辣刺激、浓茶咖啡),以促进康复。

中医治疗心悸处方

问题2:心悸患者在饮食上有哪些禁忌和宜食建议?
答:心悸患者饮食需遵循“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原则。禁忌:辛辣刺激(如辣椒、花椒)、肥甘厚味(如肥肉、油炸食品)、生冷寒凉(如冷饮、西瓜)、浓茶、咖啡、酒精等,以免耗气伤阴、助痰生热或加重心神不宁。宜食:具有养心安神作用的食物,如龙眼肉、百合、莲子、小麦、小米、红枣、桂圆、枸杞等;气血两虚者可适量食用瘦肉、鸡蛋、菠菜等补益气血;阴虚火旺者可多吃梨、银耳、百合等滋阴润燥,同时避免暴饮暴食,晚餐宜少,以免加重夜间心悸。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牙周病疼中医治疗
« 上一篇 09-03
中医治疗鼻炎偏方
下一篇 » 09-03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