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哮喘气管炎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4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中医治疗哮喘气管炎,需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从病因病机入手,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改善肺、脾、肾功能,从而达到控制症状、减少发作、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哮喘与气管炎在中医中同属肺系疾病,哮喘以发作性喉中哮鸣、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特征,气管炎则以咳嗽、咳痰、喘息为主要表现,二者常合并存在,病机核心为“痰饮内伏,遇感触发”,与肺、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哮喘气管炎

中医对哮喘气管炎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认为,哮喘气管炎的发病内因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相关:肺主气司呼吸,若肺气亏虚,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水湿无力,聚湿生痰,上贮于肺;肾主纳气,肾虚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动则喘甚,外因多为外感六淫(风寒、风热为主)、饮食不当(过食生冷、肥甘)、情志失调(忧思郁怒)、劳倦过度等,这些因素引动内伏之痰饮,阻塞气道,肺气上逆而发病,发作期以邪实为主,寒痰、热痰、痰浊等壅阻肺气;缓解期以正虚为主,表现为肺、脾、肾气虚或阳虚,易受外邪诱发。

辨证分型与治疗

中医治疗哮喘气管炎强调“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发作期以祛邪为主(化痰、平喘、宣肺),缓解期以扶正为主(补肺、健脾、益肾),具体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案如下:

(一)发作期

  1. 寒哮证

    • 症状:呼吸急促,喉中哮鸣如水鸡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滞,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遇寒易发,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 代表方剂:小青龙汤合射干麻黄汤加减(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射干、五味子、大枣)。
    • 加减:痰多白稀者加白芥子、苏子;喘甚者加地龙、蝉蜕解痉平喘。
  2. 热哮证

    • 症状: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痰黄黏稠,咳吐不利,汗出,面赤,口渴喜冷饮,不恶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 代表方剂:定喘汤加减(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花、苏子、白果、甘草)。
    • 加减:痰热壅盛者加鱼腥草、金荞麦;热伤津液者加天花粉、麦冬。
  3. 痰浊阻肺证

    • 症状:咳嗽痰多,黏稠厚腻,咳吐不利,气喘,胸脘满闷,恶心纳呆,舌苔白腻,脉滑。
    •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降气。
    • 代表方剂: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半夏、陈皮、茯苓、甘草、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 加减:痰壅气急者加葶苈子、厚朴;脾虚明显者加党参、白术。

(二)缓解期

  1. 肺气亏虚证

    中医治疗哮喘气管炎

    • 症状:气短喘促,语声低微,动则尤甚,自汗畏风,易感冒,咳声低弱,痰白清稀,面色㿠白,舌淡苔白,脉弱。
    • 治法:补益肺气,固表止咳。
    • 代表方剂:玉屏风散合补肺汤加减(黄芪、白术、防风、党参、熟地、五味子、紫菀、桑白皮)。
    • 加减:自汗甚者加浮小麦、麻黄根;易感冒者加黄芩、连翘(扶正祛邪)。
  2. 脾虚痰盛证

    • 症状:咳嗽痰多,痰白黏稠,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胖、苔白腻,脉细弱。
    • 治法:健脾益气,燥湿化痰。
    • 代表方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生姜、大枣)。
    • 加减:痰多者加苍术、厚朴;食少者加焦山楂、炒麦芽。
  3. 肾不纳气证

    • 症状: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腰膝酸软,耳鸣,畏寒肢冷,或颧红盗汗,舌淡或红、苔白,脉沉细或细数。
    • 治法:补肾纳气,益肺平喘。
    • 代表方剂: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加减(熟地、山药、山茱萸、附子、肉桂、茯苓、丹皮、泽泻、五味子)。
    • 加减:肾阳虚甚者加补骨脂、仙茅;肾阴虚甚者加枸杞、龟甲。

辨证分型简表
| 分期 | 证型 | 核心症状 | 治法 | 代表方剂 |
|------------|--------------|-----------------------------------|--------------------|------------------------------|
| 发作期 | 寒哮证 | 喉中哮鸣,痰白稀薄,遇寒加重 | 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 小青龙汤合射干麻黄汤 |
| | 热哮证 | 气粗息涌,痰黄黏稠,口渴喜冷饮 |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 定喘汤 |
| | 痰浊阻肺证 | 咳嗽痰多,胸脘满闷,舌苔白腻 | 健脾燥湿,化痰降气 |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
| 缓解期 | 肺气亏虚证 | 气短自汗,易感冒,语声低微 | 补益肺气,固表止咳 | 玉屏风散合补肺汤 |
| | 脾虚痰盛证 | 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痰多黏稠 | 健脾益气,燥湿化痰 | 六君子汤 |
| | 肾不纳气证 | 喘促日久,动则加重,腰膝酸软 | 补肾纳气,益肺平喘 | 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1. 中药内治:除上述方剂外,中成药如寒哮证可用小青龙颗粒(口服)、热哮证可用蛤蚧定喘丸(口服),缓解期可用玉屏风颗粒(增强免疫力)、金水宝胶囊(补肾益肺)等,需根据辨证选用。

  2. 外治法

    • 针灸:主穴取肺俞、定喘、膻中、天突、列缺,寒哮加风门、大椎(温灸),热哮加尺泽、曲池(毫针泻法),缓解期加膏肓、脾俞、肾俞(补法),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 穴位贴敷:三伏贴(初伏、中伏、末伏各贴1次)、三九贴(冬至、三九各贴1次),取肺俞、膏肓、肾俞、定喘等穴位,用白芥子、细辛、甘遂等研末调敷,以温阳散寒、化痰平喘,预防冬季发作。
    • 拔罐与刮痧:发作期在背部膀胱经(肺俞、脾俞、肾俞)拔火罐或走罐,以祛风散寒、化痰通络;热哮可在背部刮痧,以清热解表。
  3. 情志调摄:哮喘患者常因情绪波动诱发,中医认为“怒伤肝”“思伤脾”,需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恼怒,可通过听音乐、练太极拳、八段锦等方式调节情志。

    中医治疗哮喘气管炎

  4. 生活调护:饮食宜清淡,忌生冷、肥甘、辛辣、海发物(如鱼虾、蟹等),戒烟酒;避免接触花粉、尘螨、刺激性气体等过敏原;注意保暖,避免风寒侵袭;适当进行呼吸锻炼(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增强肺功能。

中医治疗的优势与注意事项

优势

  • 整体调节:不仅缓解症状,更注重改善体质,通过调节肺、脾、肾功能减少发作频率。
  • 个体化治疗:根据不同证型遣方用药,避免“千人一方”,尤其适合激素依赖或不耐受者。
  • 副作用小:中药、外治法等相对安全,长期使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

注意事项

  • 急性发作期需中西医结合:若哮喘持续发作、呼吸困难明显,应立即就医,配合西医解痉、平喘、抗炎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 规范用药,定期复诊:中药需在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不可自行加减药量;缓解期应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巩固疗效。
  • 特殊人群用药谨慎:孕妇、儿童、老人用药需遵医嘱,避免使用峻烈攻伐之品(如附子、细辛需控制剂量)。

相关问答FAQs

问:中医治疗哮喘气管炎能根治吗?
答:目前医学上对哮喘气管炎尚无“根治”方法,但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在缓解期扶正固本,可有效减少发作次数、减轻发作程度,部分患者经长期调理可达到临床治愈(即长期不发作),关键在于坚持治疗(至少3-6个季节),同时配合生活调护,避免诱发因素。

问:哮喘患者冬天容易发作,中医有什么预防方法?
答:冬季哮喘发作多与寒邪侵袭、阳气不足相关,中医预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三九贴”穴位贴敷,温阳散寒,增强机体抗寒能力;②冬季饮食宜温补,可适量食用生姜、羊肉、核桃等(热哮者宜清补,如百合、银耳),忌生冷;③晨起用温水洗脸、漱鼻,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④适当户外活动(如阳光充足时散步),以微微汗出为宜,避免大汗耗气;⑤遵医嘱服用中药调理(如肾阳虚者服用金匮肾气丸),或每日艾灸足三里、关元穴(每穴15分钟),以补益脾肾、固护正气。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零陵药材
« 上一篇 09-04
熏鼻炎的中草药配方效果究竟如何?正确使用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呢?
下一篇 » 09-04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