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是临床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以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肾脏损害为主要表现,中医属“血证”“葡萄疫”“肌衄”范畴,中医认为其病位在血脉,与肺、脾、肾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核心病机为“热迫血溢”“脾不统血”“瘀血阻络”,治疗以清热凉血、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滋阴降火为基本原则,强调辨证论治与整体调节相结合。
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过敏性紫癜常分为以下证型,各型治法、方药及加减如下:
风热伤络型
主症:起病急,紫癜色鲜红,以下肢及臀部为主,对称分布,伴瘙痒、发热、咽痛、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代表方剂:银翘散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核心药物:金银花15g、连翘12g、薄荷6g(后下)、生地黄15g、赤芍12g、丹皮10g、紫草15g、茜草根12g、蝉蜕6g、甘草6g。
随症加减:皮肤瘙痒甚者加地肤子12g、白鲜皮10g;咽痛明显加牛蒡子10g、射干10g;腹痛加白芍15g、延胡索10g。
外治法:局部紫癜处用马齿苋30g、黄柏15g煎汤冷湿敷,每日2次,每次15分钟,以清热消肿止痒。
湿热蕴阻型
主症:紫癜色红,下肢多见,关节肿痛,或腹痛便血,口苦黏腻,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代表方剂:犀角地黄汤合三妙丸加减。
核心药物:水牛角30g(先煎)、生地黄15g、赤芍12g、丹皮10g、黄柏10g、苍术10g、牛膝12g、薏苡仁30g、地榆炭12g、槐花10g。
随症加减:关节痛加秦艽12g、威灵仙10g;便血加槐花15g、地榆炭15g;水肿加茯苓15g、泽泻12g。
食疗建议:可食赤小豆薏米粥,赤小豆30g、薏米30g煮粥,每日1次,清热利湿。
脾不统血型
主症:病程较长,紫癜色淡紫,反复发作,伴面色苍白、神疲乏力、食欲不振、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代表方剂:归脾汤加减。
核心药物:黄芪20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当归10g、龙眼肉10g、酸枣仁10g、木香6g、仙鹤草15g、蒲黄炭10g、炙甘草6g。
随症加减:便血加灶心土30g(包煎);蛋白尿加芡实15g、金樱子15g;畏寒肢冷制附子6g(先煎)、肉桂3g。
针灸疗法:取足三里、三阴交、血海、脾俞、胃俞,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分钟,健脾统血。
阴虚火旺型
主症:紫癜色红,或伴有鼻衄、齿龈出血,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剂:知柏地黄丸加减。
核心药物:知母10g、黄柏10g、生地黄15g、山茱萸10g、山药15g、泽泻10g、丹皮1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白茅根30g。
随症加减:潮热盗汗加地骨皮12g、五味子6g;血尿大小蓟15g、白茅根30g;头晕耳鸣加枸杞子12g、菊花10g。
特色疗法与调护
除内服中药外,中医特色疗法可增强疗效:
- 穴位贴敷:取大黄、黄柏、侧柏叶各等份研末,用蜂蜜调糊贴于神阙穴,每日1次,适用于紫癜反复发作者。
- 中药足浴:艾叶15g、川芎10g、红花6g煎汤泡脚,每日20分钟,活血通络,改善下肢循环。
- 情志调摄:避免焦虑、抑郁,保持心情舒畅,以免气机逆乱加重出血。
相关问答FAQs
问:过敏性紫癜中医治疗需要多久见效?
答:疗效因人而异,轻症(单纯皮肤紫癜)一般1-2周内紫癜可消退;若伴有关节、消化道或肾脏损害,需2-4周缓解;脾虚、阴虚型患者因病程较长,需坚持治疗1-3个月,以减少复发,建议定期复诊,根据症状调整方药。
问:中医治疗期间饮食有什么禁忌?
答:忌食辛辣刺激(辣椒、酒、花椒)、海鲜发物(虾蟹、牛羊肉)、生冷寒凉(冰饮、西瓜)及易致敏食物(芒果、菠萝、花生);少食肥甘厚味,以免助湿生热,宜食清淡易消化之品,如山药粥、红枣花生衣汤等,健脾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