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速止血的中草药东北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东北地区因地处寒温带,森林覆盖率高,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多种中草药在民间素有“迅速止血”的效用,这些药材或通过凉血收敛、或化瘀止血、或促进凝血因子活性,在外伤出血、内出血及各种出血症中应用广泛,以下结合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药理研究,对东北道地止血中草药进行详细介绍。

迅速止血的中草药东北

东北止血中草药的类别与应用

东北止血中草药按中医功效可分为凉血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及温经止血四类,各类药材因性味归经不同,适用于不同性质的出血症,如热性出血多选凉血止血药,瘀滞出血需化瘀止血,外伤出血常用收敛止血,虚寒出血则以温经止血为主。

(一)凉血止血药:清热凉血,止血针对热性出血

凉血止血药性多寒凉,能清血分热邪,适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出血症,如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东北地区常见品种包括地榆、槐花、侧柏叶等。

  • 地榆
    来源:蔷薇科植物地榆的干燥根,主产于长白山、小兴安岭林区。
    性味归经:苦、酸、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其含地榆皂苷、鞣质等成分,能收缩血管,降低毛细通透性,同时抑制纤溶酶活性,缩短凝血时间,对外伤出血、消化道出血及痔疮出血尤为有效。
    用法:内煎服(10-15g),外用可研末撒布患处或鲜品捣敷。
    注意:虚寒性出血及痢疾初起者忌用。

  • 槐花
    来源: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东北各地普遍栽培。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清肝泻火,槐花含芦丁、槲皮素等,能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降低血管脆性,常用于便血、痔血、崩漏,兼有高血压者尤为适宜。
    用法:煎服(6-15g),炒炭后止血力增强。
    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 侧柏叶
    来源:柏科植物侧柏的干燥枝叶,东北山区广泛分布。
    性味归经:苦、涩,寒,归肺、肝、脾经。
    功效:凉血止血,化痰止咳,侧柏叶含挥发油、鞣质,能缩短凝血时间及出血时间,对咯血、吐血、外伤出血有良效,外用可治脱发、烧伤。
    用法:煎服(6-12g),鲜品捣烂外敷或炒炭研末撒布。

(二)化瘀止血药:止血不留瘀,适用于瘀滞出血

化瘀止血药既能止血,又能活血化瘀,适用于跌打损伤、产后瘀滞等既有出血又有血瘀的症候,代表药材为三七、蒲黄。

迅速止血的中草药东北

  • 三七
    来源: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主产于云南、广西,但东北引种栽培较多,品质优良。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功效:化瘀止血,消肿定痛,三七含三七皂苷(田七素)、黄酮类,能显著缩短凝血时间,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时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具有“止血不留瘀”的特点,对各种内外出血(如咯血、创伤出血、崩漏)及跌打损伤肿痛效果显著。
    用法:研末吞服(1-3g/次),煎服(3-10g),外用适量调敷。
    注意:孕妇慎用,出血过多而无瘀滞者不宜。

  • 蒲黄
    来源: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的干燥花粉,东北湿地常见。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心经。
    功效:化瘀止血,利尿通淋,蒲黄含黄酮类、甾体类,能收缩子宫及血管,缩短凝血时间,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常用于崩漏、吐血、尿血,兼有痛经者可配伍使用。
    用法:煎服(3-10g),包煎;外用研末撒布。
    注意:孕妇慎用,生品慎用于出血量多者。

(三)收敛止血药:涩敛止血,治多种出血症

收敛止血药味多涩,能收敛止血,适用于多种出血症,尤以外伤出血、肺胃出血及崩漏日久者,代表药材为白及、仙鹤草。

  • 白及
    来源:兰科植物白及的干燥块茎,主产于东北东部山区。
    性味归经:苦、甘、涩,微寒,归肺、胃、肝经。
    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白及含白及胶、挥发油,能形成薄膜覆盖创面,促进血小板聚集,缩短凝血时间,对肺结核咯血、胃溃疡出血及外伤出血有特效,外用可治烫伤、肛裂。
    用法:煎服(3-10g),研末吞服(1.5-3g/次);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反乌头,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 仙鹤草
    来源:蔷薇科植物龙芽草的干燥地上部分,东北全境广泛分布,民间俗称“脱力草”。
    性味归经:苦、涩,平,归心、肝经。
    功效:收敛止血,截疟,止痢,补虚,仙鹤草含仙鹤草素、鞣质,能升高血小板数量,增强凝血功能,对咯血、呕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症均有效,兼有体虚乏力者可配伍补益药。
    用法:煎服(6-12g),大剂量可用至30g;外用鲜品捣敷。

(四)温经止血药:温经散寒,治虚寒性出血

温经止血药性温热,能温经散寒,适用于虚寒性出血症,如吐血、崩漏、月经过多等,代表药材为艾叶。

迅速止血的中草药东北

  • 艾叶
    来源: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东北各地均有栽培。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脾、肾经。
    功效: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艾叶含挥发油(桉油精、樟脑),能兴奋子宫,促进凝血,虚寒性崩漏、月经过多及妊娠下血者常用,炒炭后止血力更强。
    用法:煎服(3-9g),外用可捣烂或炒热温灸。
    注意:阴虚血热者慎用,用量过大可引起头晕、恶心。

东北主要止血中草药对比表

为便于快速查阅,以下将上述药材的关键信息整理如下:

药材名称 来源 性味归经 功效 主治 用法用量(内服) 使用注意
地榆 蔷薇科根 苦、酸、微寒,肝、大肠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外伤出血、痔疮出血、崩漏 10-15g,煎服 虚寒出血忌用
槐花 豆科花及花蕾 苦、微寒,肝、大肠 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便血、痔血、高血压出血 6-15g,炒炭增强止血 脾胃虚寒慎用
三七 五加科根 甘、微苦、温,肝、胃 化瘀止血,消肿定痛 创伤出血、跌打损伤、各种出血 3-10g,研末吞服1-3g 孕妇慎用,无瘀滞者不用
白及 兰科块茎 苦、甘、涩、微寒,肺、胃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肺胃出血、外伤出血、烫伤 3-10g,研末吞服1.5-3g 反乌头,不宜同用
仙鹤草 蔷薇科全草 苦、涩、平,心、肝 收敛止血,补虚 各种出血症,体虚乏力 6-12g,大剂量30g 虚寒热证均适用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东北止血中草药可以自行煎服吗?需要注意什么?
答:部分东北止血中草药如仙鹤草、槐花等药性相对平和,可在医师指导下少量自行煎服,但三七、地榆等药材需根据体质和出血类型辨证使用,尤其孕妇、出血性疾病患者及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胃溃疡)不宜自行用药,止血中草药多需炒炭后增强止血效果(如槐花、地榆),生品与炮制品功效差异较大,需在专业药师指导下炮制使用,避免因用法不当影响疗效或引发不良反应。

问题2:东北止血中草药外用止血有什么方法?适用于哪些情况?
答:东北止血中草药外用止血方法多样,如将鲜品(如仙鹤草、白及)捣烂直接敷于伤口,可快速收缩血管、形成血凝块;或将干品研末(如三七粉、蒲黄),撒布于出血创面,适用于体表小伤口、擦伤、鼻出血等,对于大面积创伤或内脏出血,外用仅能作为辅助手段,需及时就医配合内治及西医处理,艾叶外用温灸可温经止血,适用于虚寒性崩漏、产后恶露不尽,但需注意控制温度,避免烫伤皮肤。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不出林图片大全
« 上一篇 09-04
亳州药材市场蚂蚁
下一篇 » 09-04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