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材名为何常含颜色特征?命名有何科学依据与文化深意?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6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中药药材的颜色不仅是其外观的重要特征,更与中医“五色入五脏”的理论紧密相连,不同颜色的药材往往对应不同的脏腑归经和功效特性,在数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古人通过观察药材的自然色泽,逐渐归纳出颜色与药效的内在联系,为临床用药提供了重要依据。

中药药材名 颜色

赤色药材多入心经,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凉血、养心安神等作用,如丹参,表面呈棕红色或暗红色,其性微寒,味苦,既能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又能清心除烦、养血安神,常用于胸痹心痛、月经不调等症;红花为橙红色的管状花,味辛性温,能活血通经、散瘀止痛,适用于痛经、闭经、癥瘕积聚;朱砂呈鲜红色或暗红色,性微寒,有毒,能清心镇惊、安神解毒,多用于心悸易惊、失眠多梦,但因含硫化汞,需严格控制用量。

黄色药材多归脾、胃经,以补气健脾、清热燥湿、利胆退黄为主要功效,黄芪为黄色或淡棕色的根,味甘性温,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被誉为“补气之长”,常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黄连断面呈暗黄色或棕黄色,味苦性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尤善清中焦湿热,治湿热痞满、呕吐泻痢;姜黄断面棕黄色,味辛性温,能活血行气、通经止痛,适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白色药材多入肺经,具润肺止咳、补气健脾、利水渗湿等功效,百合呈类白色或浅棕黄色,味甘性微寒,能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用于肺燥咳嗽、虚烦惊悸;白芷为类白色或灰白色的根,味辛性温,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常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鼻塞;茯苓为白色或淡棕色的菌核,味甘性平,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既治水肿尿少,又治脾虚食少、心神不安。

中药药材名 颜色

青色(或绿色)药材多入肝经,以疏肝理气、清热解毒、平肝潜阳为主,青皮为青绿色的未成熟果皮,味辛苦性温,疏肝破气、消积化滞,适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青黛为深蓝色的粉末,味咸性寒,能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治温病热盛、斑疹吐衄;夏枯草呈棕褐色或紫褐色,但花穗呈紫色或淡红色,味辛苦性寒,清肝泻火、明目散结,常用于目赤肿痛、瘰疬瘿瘤。

黑色药材多入肾经,具补肾益精、乌发养血、润燥通便等作用,熟地黄为乌黑色或光亮的块根,味甘性微温,能补血滋阴、益精填髓,是治疗肝肾阴虚的要药;黑芝麻为黑色或深灰色的种仁,味甘性平,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用于精血亏虚、须发早白、肠燥便秘;何首乌为团块状或不规则皱缩的块片,呈红棕色或红褐色,但制何首乌呈黑色,能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兼能截疟,治血虚萎黄、须发早白。

为更直观展示,现将部分常见药材颜色与对应功效归纳如下:

中药药材名 颜色

颜色 对应脏腑 主要功效 代表药材
赤色 活血化瘀、清热凉血 丹参、红花、朱砂
黄色 脾、胃 补气健脾、清热燥湿 黄芪、黄连、姜黄
白色 润肺止咳、补气健脾 百合、白芷、茯苓
青色 疏肝理气、清热解毒 青皮、青黛、夏枯草
黑色 补肾益精、乌发养血 熟地黄、黑芝麻、何首乌

相关问答FAQs

Q1:为什么中药颜色能反映其功效?
A1:中药颜色的“五色入五脏”理论源于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五色(青、赤、黄、白、黑)分别对应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药材的颜色是其所含活性成分的外在表现,如红色药材多含醌类、黄酮类成分,能入心经活血;黑色药材富含多糖、生物碱等,能入肾经补肾,这种关联是古人长期观察用药经验的归纳,与现代药理学对药材成分的研究结果多有契合。

Q2:颜色深的药材一定比颜色浅的药效更强吗?
A2:不一定,药材药效强弱主要取决于其有效成分的含量,而非颜色深浅,黄连中含小檗碱,其颜色随含量高低有差异,但药效需通过成分检测确定;而有些颜色浅的药材如白术,虽色白,但挥发油含量高,健脾燥湿效果显著,药材的炮制方法(如炒炭、煅烧)也会改变颜色,但功效并非单纯以颜色深浅判断,需结合性味归经和临床辨证使用。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医治疗小儿结膜炎
« 上一篇 09-05
中医治疗头痛的中成药
下一篇 » 09-05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