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头痛的中成药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中医称之为“头痛”,认为其发病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相关,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脑络失养或脑络瘀阻,中成药因服用方便、疗效确切,在头痛治疗中应用广泛,但需严格辨证,对症用药,否则可能适得其反,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辨证分型及对应的中成药使用。

中医治疗头痛的中成药

风寒头痛

症状表现为头痛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痛甚,鼻塞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多因风寒之邪侵袭,上犯清窍,经络痹阻所致,常用中成药:

  1. 川芎茶调颗粒:由川芎、荆芥、防风、白芷、羌活、薄荷、甘草等组成,功效疏风散寒,宣通鼻窍,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头痛,鼻塞流涕,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2次,孕妇慎用,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食物。
  2. 九味羌活丸:由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地黄、甘草等组成,功效散寒祛湿,兼清里热,用于外感风寒夹湿所致的头痛,恶寒发热,肢体酸痛,姜葱汤或温开水送服,一次6-9g,一日2-3次,阴虚气弱者慎用。

风热头痛

症状表现为头痛胀痛,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欲饮,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因风热之邪上扰清窍,气血壅滞所致,常用中成药:

  1. 芎菊上清丸:由川芎、菊花、黄芩、栀子、蔓荆子、黄柏、防风、荆芥穗、甘草等组成,功效疏风清热,解毒利咽,用于风热上攻所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服,一次6g,一日2次,孕妇、脾胃虚寒及阴虚火旺者慎用。
  2. 银翘解毒片:由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桔梗、淡竹叶、甘草等组成,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口服,一次4片,一日2-3次,小儿酌减,服药期间忌辛辣、油腻食物。

肝阳上亢头痛

症状表现为头痛而胀,或抽掣而痛,头晕目眩,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口苦口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多因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阳上亢,上扰清窍所致,常用中成药:

  1. 天麻钩藤颗粒:由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栀子、黄芩、益母草、茯神、夜交藤等组成,功效平肝息风,清热安神,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失眠多梦,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孕妇及低血压患者慎用。
  2. 松龄血脉康胶囊:由鲜松叶、葛根、珍珠层粉等组成,功效平肝潜阳,镇心安神,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失眠,心悸,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出血性疾患者忌用。

气血亏虚头痛

症状表现为头痛隐隐,时发时止,遇劳加重,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因气血不足,脑络失养所致,常用中成药:

中医治疗头痛的中成药

  1. 八珍丸:由党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甘草等组成,功效补气益血,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四肢乏力,头痛头晕,口服,一次9g,一日2次,实证、热证者忌用。
  2. 归脾丸:由党参、白术、茯苓、炙黄芪、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木香等组成,功效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头痛头晕,食少体倦,口服,一次9g,一日3次,有湿痰、积滞者不宜使用。

瘀血阻络头痛

症状表现为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细涩,因瘀血内停,脑络瘀阻所致,常用中成药:

  1. 通天口服液:由川芎、赤芍、天麻、羌活、香附等组成,功效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用于瘀血阻滞,风邪上扰所致的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口服,第一次10ml,以后一次5ml,一日3次,孕妇忌用,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2. 血府逐瘀口服液: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柴胡、枳壳、桔梗、甘草等组成,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用于瘀血内阻,头痛胸痛,内热瞀闷,失眠多梦,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孕妇忌用,气虚血瘀者不宜单用。

痰浊中阻头痛

症状表现为头痛昏蒙,胸脘满闷,恶心呕吐,痰涎多,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滑或弦滑,因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蒙清窍所致,常用中成药:

  1. 半夏天麻丸:由法半夏、天麻、黄芪、人参、白术、茯苓、陈皮、泽泻、神曲、麦芽等组成,功效健脾祛湿,化痰息风,用于脾虚湿盛,痰浊内阻所致的眩晕头痛,胸闷恶心,口服,一次6g,一日2-3次,孕妇慎用,阴虚火旺者忌用。
  2. 二陈丸: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等组成,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用于痰湿停滞,咳嗽痰多,胸脘胀闷,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口服,一次9-15g,一日2次,阴虚燥咳、吐血、消渴者忌用。

使用注意事项

中医治病强调“辨证论治”,头痛中成药的选择需根据具体证型,若自行用药,可能因辨证错误导致病情加重,风寒头痛误用清热药(如银翘解毒片)可能加重寒凝,风热头痛误用温散药(如川芎茶调颗粒)可能助热伤阴,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生冷、辛辣、油腻及鱼腥发物;若头痛持续加重,伴呕吐、视力障碍、肢体麻木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

中医辨证头痛分型及常用中成药

分型 症状特点 常用中成药 主要成分(简写) 功效 用法用量(简写) 注意事项(简写)
风寒头痛 头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 川芎茶调颗粒 川芎、荆芥、防风、白芷、羌活、薄荷 疏风散寒 开水冲服,1袋/次,2次/日 孕妇慎用,忌生冷油腻
风热头痛 头痛胀痛,发热恶风,面红目赤,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芎菊上清丸 川芎、菊花、黄芩、栀子、防风 疏风清热 口服,6g/次,2次/日 孕妇、脾胃虚寒者慎用
肝阳上亢头痛 头胀抽痛,头晕目眩,面红烦躁,失眠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天麻钩藤颗粒 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 平肝息风 开水冲服,1袋/次,3次/日 孕妇、低血压者慎用
气血亏虚头痛 头痛隐隐,遇劳加重,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细弱 八珍丸 党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熟地 补气益血 口服,9g/次,2次/日 实证、热证者忌用
瘀血阻络头痛 头痛经久,痛如锥刺,固定不移,舌紫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通天口服液 川芎、赤芍、天麻、羌活、香附 活血化瘀 首次10ml,后5ml/次,3次/日 孕妇忌用,出血性疾病慎用
痰浊中阻头痛 头痛昏蒙,胸脘满闷,恶心呕吐,痰多,舌胖大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半夏天麻丸 半夏、天麻、黄芪、人参、白术、茯苓 健脾祛湿,化痰息风 口服,6g/次,2-3次/日 孕妇慎用,阴虚火旺者忌用

FAQs

问:头痛选择中成药时,如何避免辨证错误?
答:避免辨证错误需先明确头痛的性质(胀痛、刺痛、隐痛、昏痛等)、伴随症状(是否恶寒发热、恶心呕吐、心烦口苦等)、诱发及加重因素(劳累、情绪激动、受凉等),遇风加重、鼻塞流清涕多为风寒头痛;头痛剧烈、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多为风热头痛;头痛因情绪波动加重、伴烦躁易怒多为肝阳上亢头痛,若无法自行判断,建议及时就医,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明确证型,避免盲目用药。

中医治疗头痛的中成药

问:头痛长期服用中成药需要注意什么?
答:长期服用中成药需注意以下几点:① 辨证用药,定期复诊:头痛病因复杂,证型可能随病情变化,长期用药需定期复诊,调整用药方案;②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若同时服用西药(如降压药、抗凝药等),需告知医师,避免药物相互作用;③ 观察不良反应:若出现皮疹、恶心、腹痛等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就医;④ 避免长期依赖中成药:中成药多用于缓解症状,若头痛反复发作,需结合病因治疗(如高血压、颈椎病等),单纯依赖药物可能延误病情;⑤ 调整生活方式:避免熬夜、情绪激动,注意饮食规律,适当运动,有助于减少头痛发作。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药药材名为何常含颜色特征?命名有何科学依据与文化深意?
« 上一篇 09-05
中医治疗勃起怎么样
下一篇 » 09-05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