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炎是临床常见的肝脏炎症性疾病,多由病毒感染、药物、酒精、毒物等因素引起,以乏力、纳差、黄疸、肝区疼痛为主要表现,中医学将急性肝炎归属于“黄疸”“胁痛”“疫毒”等范畴,认为其病因多为湿热疫毒之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为诱因,病位在肝,涉及胆、脾、胃,基本病机为湿热蕴结,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治疗以清热利湿、疏肝健脾、解毒退黄为核心,结合辨证论治,兼顾个体差异,临床疗效显著。
中医对急性肝炎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认为急性肝炎的发生主要与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情志相关,外感湿热疫毒之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直犯中焦,蕴结于肝胆,导致肝失疏泄,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而发黄疸;若湿热郁久化火,热毒炽盛,可燔灼营血,蒙蔽心窍,出现急黄重症,内伤方面,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嗜酒,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交蒸于肝胆;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日久化热,亦可导致肝胆疏泄失常,病机演变初期以湿热疫毒蕴结为主,中期肝郁脾虚,湿热未清,后期可见肝阴不足或瘀血阻络,但总以“湿热”为关键病理因素,贯穿疾病始终。
急性肝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急性肝炎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舌脉等分为不同证型,分别制定治法方药,临床常用分证论治如下:
证型 | 主要症状 | 治法 | 主方 | 常用药 |
---|---|---|---|---|
湿热蕴脾证 | 身目发黄,黄色鲜明,脘腹胀闷,恶心厌油,口黏口苦,小便黄赤,大便黏滞,舌苔黄腻,脉滑数 | 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 茵陈蒿汤合四苓散加减 | 茵陈、栀子、大黄、茯苓、猪苓、白术、陈皮、半夏、车前子、薏苡仁 |
肝郁气滞证 | 胁肋胀痛,胸闷太息,情志抑郁,烦躁易怒,食欲不振,口干口苦,舌红苔薄白,脉弦 | 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 柴胡疏肝散加减 | 柴胡、白芍、川芎、香附、陈皮、枳壳、甘草、茯苓、白术、薄荷 |
热毒炽盛证(急黄) | 发病急骤,身目黄染迅速加深,高热烦渴,胁痛胀满,神昏谵语,或衄血便血,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或洪数 |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 犀角散加减(水牛角代) | 水牛角、黄连、栀子、茵陈、板蓝根、连翘、石菖蒲、郁金、丹皮、赤芍,神昏加安宫牛黄丸 |
肝郁脾虚证 | 黄疸消退或较轻,胁肋隐痛,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弦 | 疏肝健脾,益气和营 | 逍遥散加减 | 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甘草、薄荷、生姜、黄芪、山药 |
湿热蕴脾证
此型为急性肝炎最常见证型,多见于疾病初期,治以清热利湿为主,辅以健脾和胃,方用茵陈蒿汤合四苓散,方中茵陈为君药,清热利湿退黄;栀子、大黄清热泻火,通利二便,使湿热从下焦而出;茯苓、猪苓、白术健脾利湿,防止苦寒伤中;陈皮、半夏理气和胃,降逆止呕;车前子、薏苡仁增强利湿之力,若湿重于热,可加苍术、厚朴燥湿健脾;热重于湿,加黄柏、龙胆草清热燥湿。
肝郁气滞证
多见于病程中期或无黄疸型肝炎,患者以胁痛、情志异常为主,治以疏肝理气为主,方用柴胡疏肝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白芍、川芎、香附、陈皮理气活血,增强疏肝之力;枳壳破气消积,化痰除痞;甘草调和诸药,若气郁化火,加牡丹皮、栀子清热凉血;肝郁脾虚明显,加党参、茯苓健脾益气。
热毒炽盛证(急黄)
此型病情凶险,多见于重症肝炎,相当于西医的重型肝炎,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开窍为急,方用犀角散加减(以水牛角代犀角),方中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黄连、栀子、茵陈清热燥湿退黄;板蓝根、连翘清热解毒;石菖蒲、郁金开窍醒神;丹皮、赤芍凉血活血,若神昏谵语,可鼻饲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开窍醒神;若出现大量出血,加三七、仙鹤草止血;若热毒伤阴,加麦冬、玄参养阴生津。
肝郁脾虚证
多见于恢复期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以脾虚肝郁为主要表现,治以疏肝健脾为主,方用逍遥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肝体阴而用阳,养血以助疏泄;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培土荣木;薄荷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生姜温胃和中,若脾虚湿盛,加苍术、厚朴燥湿运脾;肝郁化火,加丹皮、栀子清热凉血。
中医辅助治疗方法
除内服中药外,急性肝炎还可结合中医外治法、针灸等方法辅助治疗,以增强疗效、改善症状。
针灸治疗
取足三里、阳陵泉、太冲、阴陵泉、脾俞、肝俞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足三里、脾俞健脾益气;阳陵泉、肝俞疏肝利胆;太冲平肝潜阳;阴陵泉利湿退黄,胁痛明显者加支沟、期门;黄疸甚者加至阳、腕骨;恶心呕吐者加内关、中脘。
穴位贴敷
取茵陈、栀子、大黄、芒硝各等份,研细末,用醋或蜂蜜调成糊状,贴敷于神阙穴(肚脐)、脾俞、肝俞等穴位,每次贴敷4-6小时,每日1次,具有清热利湿退黄之效。
耳穴压豆
取肝、胆、脾、胃、交感、神门、内分泌等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具有疏肝利胆、健脾和胃的作用,适用于改善胁痛、纳差、失眠等症状。
中医调护
中医调护对急性肝炎的康复至关重要,需从饮食、情志、起居等方面综合调理。
饮食调护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如薏米、赤小豆、苦瓜、芹菜、苹果、梨等,具有清热利湿、健脾疏肝之效,忌食辛辣刺激(辣椒、生姜、大蒜)、油腻肥甘(肥肉、油炸食品)、生冷寒凉(冰淇淋、生冷瓜果)及酒类食物,以免助湿生热,损伤脾胃,黄疸患者可食用茵陈粥(茵陈30g,粳米100g,煮粥食用)以清热退黄;胁痛明显者可食用佛手粥(佛手15g,粳米100g,煮粥食用)以疏肝理气。
情志调护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急性肝炎患者常因病情焦虑、抑郁,进一步加重肝气郁结,应向患者解释疾病的相关知识,消除其恐惧心理,鼓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恼怒、抑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听音乐、练太极拳、散步等方式放松心情。
起居调护
急性肝炎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避免劳累,待黄疸消退、症状缓解后逐渐增加活动量,注意个人卫生,餐具、毛巾专人专用,避免交叉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消毒,预防感冒。
相关问答FAQs
问:急性肝炎中医治疗多久能见效?
答:急性肝炎中医治疗的见效时间因病情轻重、证型及个体差异而异,一般而言,轻症(如湿热蕴脾证)患者在规范服用中药1-2周后,可出现食欲改善、乏力减轻等症状,黄疸指数逐渐下降;中症(如肝郁气滞证)需2-4周症状明显缓解;重症(如热毒炽盛证)病情复杂,需中西医结合治疗,同时配合中医清热解毒、凉血开窍等法,疗程可能延长至4-6周或更长,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肝功能、肝胆B超等指标,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多数患者经1-3个月规范治疗可临床康复。
问:中医治疗急性肝炎能完全治愈吗?需要注意什么?
答:多数轻症急性肝炎(如急性甲型、戊型肝炎)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结合调护,可达到完全治愈,肝功能恢复正常,症状消失,且不易复发,但部分重症肝炎(如急性重型肝炎、慢性肝炎急性发作)病情凶险,需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中医治疗可能延误病情,需在西医支持治疗(如护肝、退黄、预防并发症)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以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中医治疗期间需注意:①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②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伤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解热镇痛药);③饮食有节,忌酒、忌辛辣油腻;④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刺激;⑤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防止转为慢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