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在中医学中属“牙宣”“齿衄”“牙痈”范畴,认为其发病与脾胃积热、肾阴亏虚、气血不足等相关,病位在牙龈,与胃、肾、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内服药物与外治法相结合,兼顾整体调理与局部症状改善,具体方法如下。
中医对牙周炎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牙周炎多因外感风热邪毒,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致胃腑积热,循经上攻牙龈;或年老体弱、久病耗伤肾阴,虚火上炎,灼烁牙龈;或劳倦过度、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牙龈失于濡养,邪毒蕴结而发病,临床常见证型包括胃火上炎证、肾阴亏虚证、气血不足证等,治疗需针对不同证型施以清热泻火、滋阴降火、益气养血等法。
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
(一)内服中药
-
胃火上炎证
- 症状:牙龈红肿热痛,出血鲜红,口臭,烦渴多饮,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 代表方:清胃散加减(黄连、升麻、生地、丹皮、石膏),若便秘甚加大黄通腑泻热;出血多加侧柏叶、白茅根凉血止血。
-
肾阴亏虚证
- 症状:牙龈萎缩,牙根宣露,牙齿松动,牙龈隐隐作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 治法:滋阴降火,益肾固齿。
- 代表方:知柏地黄丸加减(知母、黄柏、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若牙齿松动加骨碎补、杜仲补肾强骨。
-
气血不足证
- 症状:牙龈色淡白,肿胀渗血,刷牙或咬硬物时易出血,牙齿松动,面色㿠白,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 治法:益气养血,健脾固龈。
- 代表方:八珍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甘草),若畏寒肢冷加肉桂、附子温阳散寒。
(二)外治法
- 中药含漱:取金银花、薄荷、黄芩、苦参各10g,煎水含漱,每日3-5次,每次3-5分钟,适用于胃火上炎证,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 牙龈外敷:将冰硼散、锡类散或云南白药用蜂蜜调糊,涂于患处,每日2-3次,适用于红肿出血明显者,可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 针灸疗法:取合谷、颊车、地仓、足三里、太溪等穴位,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三)其他特色疗法
- 穴位贴敷:将吴茱萸研末,用醋调敷于涌泉穴,每晚1次,适用于肾阴亏虚证虚火上炎者,可引火归元。
- 放血疗法:点刺少商、商阳穴放血数滴,每周1-2次,适用于胃火上炎证实热证,可泄热解毒。
分证论治简表
证型 | 治法 | 代表方 | 针灸选穴 | 外治法推荐 |
---|---|---|---|---|
胃火上炎证 |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 清胃散加减 | 合谷、颊车、内庭、二间 | 金银花含漱,冰硼散外敷 |
肾阴亏虚证 | 滋阴降火,益肾固齿 | 知柏地黄丸加减 | 太溪、照海、肾俞、太溪 | 吴茱萸涌泉穴贴敷 |
气血不足证 | 益气养血,健脾固龈 | 八珍汤加减 | 足三里、三阴交、气海 | 黄芪、当归煎水含漱 |
日常调护
- 饮食调理:忌辛辣、油腻、煎炸食物,多食新鲜蔬果,如绿豆、苦瓜、梨等清热之品;肾阴亏虚者可食枸杞、山药、黑芝麻等滋阴补肾。
- 口腔卫生:正确刷牙(巴氏刷牙法),使用牙线清洁牙缝,避免牙菌斑堆积;选用软毛牙刷,避免损伤牙龈。
- 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肝郁化火加重病情;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耗伤阴血。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牙周炎能根治吗?
A:中医治疗牙周炎强调“标本兼治”,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改善局部气血循环,可有效控制炎症、缓解症状(如出血、肿痛)、延缓牙龈萎缩和牙齿松动,对于早期牙周炎,规范治疗可能实现临床痊愈;但对于中晚期已出现牙槽骨吸收的患者,中医治疗可延缓进展,但难以完全逆转已形成的器质性损伤,需长期坚持调护。
Q2:中医治疗牙周炎期间可以同时使用西医治疗吗?
A:可以,中医与西医治疗牙周炎各有优势,可协同提高疗效,急性期牙龈红肿疼痛明显时,可在中医清热泻火的同时,配合西医局部上药(如碘甘油)或龈下刮治清除牙结石;若伴有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可短期使用抗生素配合中药清热解毒,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药物冲突,治疗期间定期复查评估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