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中医治疗方剂有哪些?辨证施治疗效如何?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9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心衰在中医理论中虽无对应病名,但根据其心悸、气短、乏力、水肿、喘息等症状,多归属于“心悸”“喘证”“水肿”“胸痹”“痰饮”等范畴,中医认为,心衰病位在心,与肺、脾、肾、肝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阳虚为主,可兼及阴虚、血虚;标实以瘀血、痰饮、水停、气滞为主,治疗当以“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为基本原则,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方剂,以下从辨证分型、代表方剂、加减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心衰的中医治疗方剂

中医对心衰的核心病机认识

心衰的发病始于心气亏虚,心脏推动血液运行无力,进而累及心阳,导致温煦失职;日久则影响肺、脾、肾,肺失宣降则喘咳,脾失健运则痰湿内生,肾阳不足则水泛肌肤,最终形成以心气、心阳亏虚为本,瘀血、痰饮、水停为标的复杂病机,气虚是基础,阳虚是关键,瘀血、痰饮、水停是主要病理产物,三者相互影响,加重病情进展,治疗需在补益心气、温通心阳的基础上,配合活血化瘀、化痰利水等方法,兼顾调理其他脏腑功能。

心衰的辨证分型与治疗方剂

临床根据心衰患者的症状特点、舌脉表现,常分为以下证型,各证型对应代表方剂及应用如下:

(一)心气虚证

主症:心悸气短,神疲乏力,活动后加重,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或结代。
病机:心气亏虚,鼓动无力,宗气生成不足。
代表方剂:保元汤
组成:黄芪15g,人参(或党参)15g,肉桂6g,甘草6g。
功效:温补心气。
加减应用:若自汗明显加煅龙骨、煅牡蛎固表止汗;兼见血虚加当归、白芍养血;心悸甚加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

(二)心阳虚证

主症:心悸气短,畏寒肢冷,面色㿠白,唇甲青紫,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或微欲绝。
病机:心阳衰微,温煦无力,血行瘀滞。
代表方剂: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
组成:红参10g(或党参20g),制附子10g(先煎),桂枝10g,甘草6g。
功效:温补心阳,回阳救逆。
加减应用:若水肿明显加茯苓、白术、泽泻利水消肿;喘促不得卧加葶苈子、大枣泻肺平喘;瘀血重加丹参、红花、川芎活血化瘀。

心衰的中医治疗方剂

(三)气阴两虚证

主症:心悸气短,乏力,自汗或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少津,脉细数或结代。
病机:气虚日久,阴液耗伤,气阴两虚。
代表方剂:生脉散合炙甘草汤
组成: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6g,炙甘草10g,桂枝10g,生地黄20g,阿胶10g(烊化),生姜3片,大枣5枚。
功效:益气养阴,复脉止悸。
加减应用:若阴虚火旺加生地黄、玄参、黄柏滋阴降火;兼瘀血加丹参、赤芍活血;失眠多梦加酸枣仁、合欢皮安神。

(四)心肾阳虚证

主症:心悸喘息,动则加剧,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水肿(从足部开始,蔓延至全身),小便短少,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病机:心阳衰微,累及肾阳,阳虚水泛。
代表方剂: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
组成:制附子10g(先煎),白术15g,茯苓20g,白芍15g,生姜10g,桂枝10g,甘草6g。
功效: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加减应用:若喘息甚加葶苈子、桑白皮泻肺平喘;血瘀加桃仁、红花、益母草活血利水;脾虚便溏加党参、炒白术健脾益气。

(五)气虚血瘀证

主症:心悸胸闷,胸痛固定,夜间加重,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结代。
病机:气虚推动无力,血行瘀滞,心脉痹阻。
代表方剂:血府逐瘀汤合补阳还五汤
组成: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5g,生地黄15g,川芎10g,赤芍15g,柴胡10g,桔梗6g,牛膝10g,黄芪30g,地龙10g。
功效: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加减应用:若气虚甚加党参、黄精补气;胸痛甚加延胡索、郁金理气止痛;痰浊加半夏、陈皮化痰。

(六)阳虚水泛证

主症:喘息咳唾,不能平卧,心悸烦躁,水肿严重,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短少,四肢厥冷,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细数。
病机:心肾阳衰,水饮泛滥,上凌心肺。
代表方剂: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五苓散
组成:葶苈子15g(包煎),大枣5枚,茯苓20g,猪苓15g,泽泻15g,白术15g,桂枝10g。
功效:泻肺行水,温阳化气。
加减应用:若喘息甚加麻黄、细辛宣肺平喘;水肿加车前子、冬瓜皮利水;阳虚甚加制附子、干姜温阳。

心衰的中医治疗方剂

常用中成药辅助治疗

除汤剂外,部分中成药也可根据辨证选用,如:

  • 芪苈强心胶囊: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适用于气阳两虚、瘀水互结型心衰。
  • 麝香保心丸:芳香温通、益气强心,适用于心气亏虚、心血瘀阻型心悸、胸闷。
  • 参松养心胶囊: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安神,适用于气阴两虚、心络瘀阻型心悸、失眠。

中医治疗心衰的注意事项

  1. 中西医结合:心衰患者需在西医规范治疗(如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等)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不可盲目停用西药。
  2. 辨证论治:心衰证型复杂多变,需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调整方剂,避免“一方通治”。
  3. 调护结合:治疗期间需低盐饮食,避免劳累、情绪激动,预防感冒,定期监测心功能、电解质等指标。

相关问答FAQs

Q1:心衰患者能否完全依赖中药治疗,不用西药?
A:不建议,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西药在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方面具有明确优势,中药可作为重要辅助手段,通过改善症状、减少西药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等发挥作用,但急性发作期或严重心衰患者仍需以西医抢救治疗为主,病情稳定后在医生指导下中西医结合治疗。

Q2:中药治疗心衰多久能见效?需要长期服用吗?
A:中药见效时间因人而异,与病情轻重、证型复杂程度、患者体质及依从性等相关,一般轻症患者服药1-2周后可自觉症状改善(如气短、乏力减轻),重症患者可能需2-4周或更长时间,心衰多为慢性进展性疾病,中医治疗需长期坚持,在症状缓解后仍需遵医嘱减量或间断服药,以巩固疗效、预防复发,同时定期复诊调整方剂。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牙周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 上一篇 09-05
哪些中草药能去风止痛?功效、用法与使用禁忌有哪些?
下一篇 » 09-05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