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医学上称为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导致肌肉弛缓性瘫痪,属中医“痿证”范畴,又称“软脚瘟”“痿躄”,中医认为,其发病与外感时邪、内伤脏腑密切相关,治疗以调理脏腑、疏通经络、益气活血为基本原则,强调早期干预、辨证论治、综合调理,在改善肢体功能、促进康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中医对小儿麻痹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认为,小儿麻痹的发病多因外感风、湿、热毒之邪,或疫疠之气从口鼻入侵,内犯肺胃,致肺胃失和,津液不布;病邪进一步深入,流注经络,阻塞气血,筋脉失养;若迁延日久,或素体不足,可累及肝肾,致精血亏虚,筋骨失养,肌肉萎弱不用,其病位在筋脉、肌肉,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性为本虚标实,急性期以邪实为主(湿热、瘀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以本虚为主(气血亏虚、肝肾不足)。
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
小儿麻痹的治疗需根据疾病不同阶段(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及患者个体差异,辨证分型论治,具体如下表所示:
证型 | 临床表现 | 舌脉 | 治法 | 代表方剂 |
---|---|---|---|---|
邪犯肺胃型 | 发热、咳嗽、咽痛、头痛、恶心呕吐、肢体疼痛、乏力,或伴腹泻 | 舌红苔薄黄或薄腻,脉浮数 | 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 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黄芩、黄连、甘草、金银花、连翘、牛膝) |
湿热浸淫型 | 肢体沉重、痿软无力,以下肢为甚,足胫热痛,小便短赤,或发热身重 |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 清热利湿,通利筋脉 | 加味二妙散(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萆薢、木瓜、茯苓) |
气虚血瘀型 | 肢体痿软日久,肌肉萎缩,皮肤干燥,面色无华,肢体麻木、刺痛,或伴关节僵硬 | 舌紫暗有瘀斑,脉细涩 | 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 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当归、赤芍、川芎、地龙、牛膝、红花、鸡血藤) |
肝肾亏虚型 | 肢体痿软无力,腰脊酸软,头晕耳鸣,遗尿或月经不调,下肢痿弱不用,步履不稳 | 舌红少苔,脉细数 | 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 虎潜丸加减(虎骨/豹骨代、龟甲、知母、黄柏、熟地、锁阳、当归、白芍、牛膝) |
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
- 急性期(邪犯肺胃、湿热浸淫型):以祛邪为主,控制病情进展,邪犯肺胃型用葛根芩连汤加减,发热重者加石膏、知母,肢体痛甚者加桑枝、防己;湿热浸淫型用加味二妙散,湿热甚者加滑石、茵陈,下肢肿者加泽泻、车前子。
-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气虚血瘀、肝肾亏虚型):以扶正为主,促进功能恢复,气虚血瘀型用补阳还五汤,肌肉萎缩者加党参、白术,肢体麻木者加全蝎、蜈蚣;肝肾亏虚型用虎潜丸,腰膝酸软者加杜仲、续断,遗尿者加桑螵蛸、益智仁。
针灸治疗
针灸是小儿麻痹康复的重要手段,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气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选穴原则:以阳明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穴位为主,上肢瘫痪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阳溪;下肢瘫痪取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解溪、太冲;腰脊无力取肾俞、大肠俞、环跳、秩边。
- 操作手法:早期实证用泻法或平补平泻,后期虚证用补法,可配合艾灸(如足三里、关元)温阳通络,每日或隔日1次,30次为一疗程,休息1周后继续下一疗程。
推拿治疗
推拿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适用于各期患者,尤其对恢复期肌力提升、关节活动度改善效果显著。
- 早期(发病1-3个月):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用滚法沿膀胱经自背部向下至下肢反复操作5-10分钟,按揉脾俞、肾俞、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每穴1-2分钟;再取仰卧位,拿揉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按揉足三里、阳陵泉、解溪,配合关节被动活动(如屈伸髋、膝、踝关节)。
- 后期(发病3个月以上):在疏通经络基础上,重点加强肌力训练,如按揉萎缩肌肉,用擦法擦热局部,配合点按太冲、太溪以滋补肝肾,每日1次,30次为一疗程。
康复锻炼
康复锻炼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根据患者肌力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循序渐进。
- 肌力0-1级:以被动活动为主,每日2-3次,每次15-20分钟,防止关节挛缩。
- 肌力2级:主动辅助训练,如患者主动用力,医者辅助完成动作(如屈伸膝关节)。
- 肌力3级以上:主动训练,如桥式运动(锻炼臀肌)、靠墙蹲起(锻炼股四头肌)、提踵训练(锻炼小腿肌)、步态训练(扶杆行走、上下楼梯)。
- 传统功法:配合太极拳、八段锦等,调和气血,强筋壮骨,每日练习20-30分钟。
注意事项
- 早期诊断:一旦出现肢体无力、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 综合治疗:急性期可配合西医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恢复期以中医调理为主,中西医结合提高疗效。
- 饮食调护:宜食健脾益胃、滋补肝肾之品,如山药、薏苡仁、莲子、瘦肉、鱼类、黑芝麻、核桃等;忌生冷、油腻、辛辣及刺激性食物,以免助湿生热或损伤脾胃。
- 生活调摄:避风寒,防止感冒,感染可能加重病情;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压疮;长期卧床者需定期翻身,预防坠积性肺炎。
- 坚持治疗:痿证恢复较慢,需患者、家属与医者密切配合,坚持中药、针灸、推拿及康复锻炼相结合,一般以3-6个月为一观察周期。
相关问答FAQs
问:小儿麻痹中医治疗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
答:中医治疗小儿麻痹强调“早期干预,及时施治”,急性期(发病1-2周,邪犯肺胃、湿热浸淫型)是治疗关键期,此时邪气在表或半表半里,通过中药清热解毒、疏风化湿,配合针灸疏通经络,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减少神经损伤,恢复期(发病1-6个月,气虚血瘀型)是功能改善的重要阶段,此时气血不畅、经络瘀阻,通过益气活血、推拿按摩,可促进肌肉功能恢复,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肝肾亏虚型)虽治疗难度较大,但通过滋补肝肾、强筋壮骨,结合长期康复锻炼,仍可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一旦确诊,应尽早开始中医综合治疗,越早干预,预后越好。
问:中医治疗小儿麻痹能完全治愈吗?后遗症如何改善?
答:小儿麻痹的治愈情况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及综合干预密切相关,轻症患者若早期及时规范治疗,多数可完全恢复或基本恢复正常功能;重症患者因神经细胞损伤较重,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等后遗症,但通过中医综合调理,仍能显著改善症状,中医改善后遗症的核心在于“补虚通络”:一方面通过中药(如虎潜丸、补阳还五汤)滋补肝肾、益气养血,修复受损神经;另一方面通过针灸(如电针刺激神经肌肉)、推拿(松解粘连、增强肌力)和康复锻炼(矫正畸形、恢复步态),促进肢体功能重建,临床观察显示,多数患者经3-6个月系统治疗后,肌力可提升1-2级,关节活动度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后遗症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需患者、家属与医者密切配合,坚持治疗和锻炼,才能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