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蒿药材名称的规范及含义是什么?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5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药材名称是中药学体系的重要基石,它既是植物形态、药用特性的直观反映,也承载着地域文化、历史演变的丰富信息,牡蒿作为我国民间常用的传统草药,其名称体系涵盖学名、别名、俗称等多个维度,这些名称的形成与植物的生物学特征、药用功效、地域分布及历史应用密切相关,本文将系统梳理牡蒿的药材名称,解析其来源与文化内涵,为临床用药、资源开发及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牡蒿药材名称

牡蒿的正式名称

正式名称是药材的标准化标识,具有唯一性和权威性,包括植物学名和药用标准名称。

植物学名

牡蒿的植物学学名为Artemisia japonica Thunb.,属于菊科(Asteraceae)蒿属(Artemisia),该学名由瑞典植物学家卡尔·彼得·通贝里(Carl Peter Thunberg)于1784年发表,Artemisia”源自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Artemis),象征该属植物的药用价值;“japonica”则指明其模式产地为日本,实际上该植物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包括中国、朝鲜、日本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牡蒿资源丰富,除新疆、青海等少数省份外,全国大部分省区的山地、丘陵、荒坡、路旁均有生长,适应性较强。

药用标准名称

尽管《中国药典》2020版未单独收载牡蒿,但在多个地方中药材标准中,以“牡蒿”为正名。《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15年版)记载:“牡蒿,为菊科植物牡蒿Artemisi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湖南省、湖北省等地方标准也以“牡蒿”为正名,明确其药用部位为全草,夏季花开时采收,晒干或阴干后切段入药,其性味辛、苦,微温,归肝、脾经,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截疟、祛湿止痒等功效,临床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咳嗽咯血、衄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疟疾、黄疸、皮肤瘙痒等症。

牡蒿的别名与俗称

别名是药材在不同地域、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非正式名称,常基于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气味、用途等形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间性,牡蒿的别名繁多,反映了各地对其特性的认知差异。

基于形态特征的别名

  • 齐头蒿:这是华北、华东地区常见的别名,因牡蒿的头状花序在茎顶排列成圆锥状花序,花序分枝近水平展开,呈“齐头”状,与花序呈塔形、分枝上斜的“牝蒿”(部分同属植物)相区别。《救荒本草》中记载:“齐头蒿,生田野中,苗高二尺许,叶似艾叶而细,色淡绿,茎梗赤色,开黄花,俗名齐头蒿。”明确指出其花序形态特征。
  • 菊叶蒿:在西南部分地区(如四川、重庆),因牡蒿的叶片羽状深裂,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形似菊科植物的叶,故称“菊叶蒿”,这一名称强调了其叶形特征,与菊属植物(Chrysanthemum)的叶相似,但茎、花等部位仍可区分。

基于气味与成分的别名

  • 油蒿:东北、内蒙古地区多称“油蒿”,因牡蒿的茎叶揉搓后散发出特殊的油质香气,其挥发油成分中含有桉油精、樟脑、龙脑等物质,气味浓郁且略带苦味,当地民间常将其捣烂外用,利用其挥发性成分驱虫止痒。
  • 铁蒿:在西北部分地区(如陕西、甘肃),因牡蒿的茎秆呈紫红色或红褐色,质地坚硬如铁,且耐旱耐贫瘠,生长于荒坡、石缝等“铁”质土壤环境中,故称“铁蒿”,这一名称既描述了茎秆特性,也反映了其生长环境的适应性。

基于药用功效的别名

  • 止血蒿:在湖南、湖北等地的民间,牡蒿常用于治疗各种出血症,如咯血、衄血、崩漏等,因其止血效果显著,被称为“止血蒿”,当地中医经验认为,牡蒿性温,能温经止血,尤其适用于虚寒性出血。
  • 疟草:在南方疟疾流行区,牡蒿因具有截疟功效,被民间称为“疟草”,古代医籍中记载牡蒿“主寒热,疟疾”,如《本草拾遗》言:“牡蒿,主妇人漏下,小儿病疟。”这一名称直接关联其核心药用价值。

其他地域俗称

除上述别名外,牡蒿在不同地区还有“马先蒿”“艾青”“灰蒿”等俗称。“马先蒿”可能为方言音变,或与当地“马”的药用经验相关;“艾青”则因幼苗时叶色青绿,形似艾草而得名,但需与艾草(Artemisia argyi)区分,后者叶片背面有灰白色绒毛,且香气更浓郁。

牡蒿名称的历史演变

牡蒿的药用历史悠久,其名称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反映了古代医家对植物认识的逐步深化。

牡蒿药材名称

先秦至汉魏时期

最早记载牡蒿的本草文献是《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品,名“牡蒿”,书中描述:“牡蒿,味苦,平,主五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疗心悬,少食常饥,久服轻身,老健不饥。”此处“牡蒿”的“牡”字,与“牝”相对,古代常以“牡”指代“无雌性特征”或“坚实”,结合《本草经》对“牡蒿”无香气(区别于有香气的青蒿)的描述,推测古人以“牡”强调其与“牝蒿”(可能有香气或籽实饱满)的区别。

唐宋时期

唐代《新修本草》和宋代《证类本草》沿用了“牡蒿”之名,并补充了其形态特征:“牡蒿,处处有之,春初生苗,叶似艾而背白,茎梗赤色,高三四尺,四五月开细黄花,结实如艾实。”医家已注意到牡蒿与艾草的叶形相似(叶似艾),但茎色(赤色 vs 艾草灰白色)、花色(细黄 vs 艾草淡黄)及香气(无 vs 浓郁)的差异,名称使用逐渐规范。

明清时期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牡蒿的名称进行了系统梳理:“牡蒿,处处原野有之……此有数种,叶皆相似,花实亦同,但牡蒿无香气,故谓之牡。”明确“牡蒿”名称的核心依据是“无香气”,并指出同属植物中因香气有无、形态差异而形成不同名称,如“青蒿”(有香气,花淡黄)、“白蒿”(叶背白,花白)等。《救荒本草》《野菜博录》等著作中记载了牡蒿作为野菜食用的情况,称“齐头蒿”,丰富了其名称的民间内涵。

牡蒿名称的来源解析

牡蒿名称体系的形成,是植物学特性、药用价值、地域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来源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形态描述性命名

此类名称直接基于植物的形态特征,如“齐头蒿”(花序平头)、“菊叶蒿”(叶似菊)、“铁蒿”(茎秆坚硬),直观反映了植物的形态学特征,便于民间识别和记忆。

气味与成分命名

“油蒿”“铁蒿”等名称源于茎叶的气味(油质香气)或挥发油成分,体现了古人对植物化学特性的朴素认知,现代研究表明,牡蒿挥发油含桉油精(1,8-桉叶素)、樟脑、α-蒎烯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驱虫作用,印证了“油蒿”名称的科学性。

牡蒿药材名称

功效关联命名

“止血蒿”“疟草”等名称直接关联其药用功效,反映了“以名效药”的传统命名逻辑,牡蒿含牡蒿素、蒿属香豆素等成分,具有止血、抗疟、解热作用,民间经验与现代药理研究相互印证。

历史与文化命名

“牡蒿”作为正式名称,源自《神农本草经》的记载,“牡”字的运用体现了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和分类思想,强调其与“牝蒿”的特性差异,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牡蒿药材名称汇总表

为更清晰展示牡蒿的名称体系,现将主要名称类型、具体名称及来源含义归纳如下:

名称类型 具体名称 来源/含义说明
植物学名 Artemisia japonica Thunb. 属名源于希腊神话女神,种加词“japonica”指模式产地日本,实际分布于东亚。
药用标准名称 牡蒿 地方中药材标准(如浙江、湖南)正名,源于《神农本草经》,以“牡”区别于有香气的蒿类。
形态别名 齐头蒿 茎顶花序呈“齐头”状,见于《救荒本草》。
菊叶蒿 叶羽状深裂,形似菊叶,西南地区常用。
气味别名 油蒿 茎叶揉搓有油质香气,东北地区常用。
铁蒿 茎秆坚硬如铁,耐旱,西北地区常用。
功效别名 止血蒿 用于咯血、崩漏等出血症,民间称“止血蒿”。
疟草 具截疟功效,南方疟疾区称“疟草”。
地域俗称 马先蒿、艾青、灰蒿 方言音变或与艾草、颜色相关,无统一规范,需结合地域使用。

相关问答FAQs

Q1:牡蒿和青蒿是同一种药材吗?两者如何区分?
A1:牡蒿和青蒿虽同属菊科蒿属,但并非同一种药材,二者在植物形态、药用部位及功效上均有显著差异。

  • 植物形态:牡蒿(Artemisia japonica)叶互生,羽状深裂,裂片披针形,背面有白色绒毛,头状花序排列成圆锥状,花小(直径1.5-2mm),总苞片3-4层;青蒿(Artemisia annua)叶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裂片细长,叶面绿色、叶面微有白毛,头状花序排成圆锥状,花较大(直径2-2.5mm),总苞片2-3层。
  • 药用部位:牡蒿以干燥地上部分入药(全草);青蒿则以干燥地上部分或带叶花枝入药,现代研究多用其嫩叶提取青蒿素。
  • 功效差异:牡蒿性辛、苦、微温,长于清热解毒、止血、祛湿;青蒿性辛、苦、寒,以清热解暑、截疟、退虚热为主(青蒿素为抗疟特效成分),临床应用时需根据病症选择,不可混用。

Q2:牡蒿的名称“牡”字为什么不用“母”或其他字?有何特殊含义?
A2:“牡”字在中药命名中并非指“雄性”,而是基于植物特性对比的描述性用字,其特殊含义需结合古代本草记载和植物特性理解。

  • 与“牝蒿”的对比:古代医家将同属中“有香气、籽实饱满”的蒿类称为“牝蒿”(如茵陈蒿),而“无香气、茎叶较粗糙”的称为“牡蒿”。《本草纲目》明确:“此有数种,叶皆相似,花实亦同,但牡蒿无香气,故谓之牡。”即以“牡”(无雌性特征,如无香气、不结果实)与“牝”(有雌性特征,如有香气、结果实)相对,体现分类思想。
  • 非“母”字的原因:“母”字在中药中多指“块茎根类”或“具有繁殖特性”(如“黄精”“山药”),而牡蒿为全草,无块茎,且“母”无法体现“无香气”的核心特征,故古人未选用。
  • 文化内涵:“牡”在古代有“坚实”“刚健”之意,牡蒿适应性强,耐旱耐贫瘠,茎秆坚硬,古人可能也借此特性赋予其“牡”的名称,暗含其药效稳固之意。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髋关节炎中医治疗有哪些有效方剂与优势?如何辨证应用?
« 上一篇 08-25
中国收药材公司如何保障药材质量与收购效率?
下一篇 » 08-25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