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中医治疗原则有哪些?筋骨并重与整体观念如何体现?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9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中医治疗骨折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骨为干”的论述,《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系统归纳了骨折的复位、固定、用药等原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骨伤科学体系,中医治疗骨折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核心原则可概括为“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通过手法复位、固定、药物、功能锻炼等多种手段,促进骨折愈合与肢体功能恢复,同时注重全身气血、脏腑功能的调理。

骨折中医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骨折的核心原则

(一)动静结合:固定与活动的统一

“动静结合”是中医骨折治疗的精髓,强调骨折端需要绝对固定以促进愈合,同时需早期进行合理的肢体活动以防止并发症。

  • 早期(伤后1-2周):骨折端不稳定,应以“静”为主,通过手法复位和小夹板固定(或石膏固定)维持骨折对位,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未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如上肢骨折做握拳、伸指,下肢做踝泵运动)和固定肌肉的等长收缩(如股四头肌收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 中期(伤后2-4周):骨折端初步稳定,可逐渐增加“动”的强度,在固定保护下进行骨折邻近关节的主动活动(如肘关节屈伸、膝关节屈伸),配合手法推拿舒筋活络,避免关节粘连。
  • 晚期(伤后4周以上):骨折临床愈合,去除固定后加强负重锻炼(如扶拐行走、太极拳等),通过“动”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肌力,恢复肢体功能。

(二)筋骨并重:骨与筋同治

中医认为“筋为刚,骨为干”,筋骨相互依存,骨折常伴筋伤(如韧带、肌腱损伤),治疗需兼顾筋骨。

  • 骨伤治骨:通过手法复位恢复骨骼连续性,纠正旋转、短缩、成角等畸形,固定时强调“三点固定”原理,利用杠杆原理维持骨折端稳定。
  • 筋伤治筋:早期活血化瘀以缓解筋伤肿胀,中期舒筋活络以松解粘连,晚期强筋壮骨以增强肌腱韧带强度,合并关节脱位者,需先“正骨”后“理筋”;肌腱断裂者,复位后需早期进行无张力活动,防止肌腱粘连。

(三)内外兼治:局部与整体调理

中医治疗骨折注重“内外同治”,内服药物调理全身气血、脏腑功能,外用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促进局部修复。

骨折中医治疗原则

  • 内治法:分阶段辨证用药:
    • 早期(活血化瘀期):骨折后气血瘀滞,肿胀疼痛,治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药物当归、赤芍、桃仁、红花、三七等。
    • 中期(接骨续筋期):瘀肿渐消,骨折端开始连接,治以接骨续筋、和营生新,方用续骨活血汤、新伤续断汤加减,常用骨碎补、自然铜、土鳖虫、杜仲等。
    • 晚期(补肝肾强筋骨期):骨折愈合后期,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治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方用六味地黄丸、健步虎潜丸加减,常用熟地、山茱萸、牛膝、龟甲等。
  • 外治法:直接作用于患处,分阶段使用:
    • 早期(消肿止痛):外敷消肿止痛膏、双柏散(侧柏叶、黄柏、大黄等),或用红花、当归、乳香等煎汤熏洗,促进瘀肿消散。
    • 中期(接骨续筋):外敷接骨膏、驳骨散,促进骨折愈合。
    • 晚期(舒筋活络):外用海桐皮汤、伸筋草煎汤熏洗,配合手法推拿松解粘连,恢复关节功能。

(四)医患合作:共促康复

骨折康复周期长,需医患密切配合:

  • 医者职责:准确复位、合理固定,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根据愈合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避免粗暴手法,防止二次损伤。
  • 患者配合:严格遵循医嘱固定(如小夹板需定期调整松紧),避免过早负重;积极进行功能锻炼,配合饮食调理(如早期清淡饮食,中期增加蛋白质,晚期补肝肾食物如黑豆、核桃);定期复查,及时反馈病情变化。

中医骨折治疗的分阶段方案

为更直观展示不同阶段的治疗重点,现将骨折早、中、晚期的治疗目标、方法及用药归纳如下:

阶段 时间 治疗目标 治疗方法 代表方剂/药物
早期 伤后1-2周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复位固定 手法复位(拔伸牵引、反折回旋等)+ 小夹板固定;内服活血化瘀药;外敷消肿止痛膏 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双柏散、消肿止痛膏
中期 伤后2-4周 接骨续筋、促进骨折愈合 调整固定,加强邻近关节活动;内服接骨续筋药;外敷接骨膏 续骨活血汤、新伤续断汤;接骨膏、驳骨散
晚期 伤后4周以上 补肝肾、强筋骨、恢复功能 去除固定,加强负重锻炼;内服补肝肾药;外用熏洗+手法推拿 六味地黄丸、健步虎潜丸;海桐皮汤、伸筋草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骨折是否所有类型都适合?哪些情况需结合西医治疗?

A1:中医治疗骨折适用于大多数闭合性、稳定性骨折(如四肢骨干骨折、部分关节内骨折),通过手法复位和小夹板固定可取得良好效果,但对于以下情况,需及时结合西医治疗:①开放性骨折(皮肤破损、骨折端外露),需清创缝合、抗感染治疗;②粉碎性骨折、关节内骨折移位明显,手法复位困难者,需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②合并血管、神经损伤者,需手术探查修复;③老年患者或有严重基础病(如骨质疏松、糖尿病)者,需评估手术风险,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治疗(如手术固定+中药促进愈合)。

骨折中医治疗原则

Q2:骨折后早期功能锻炼会不会导致骨折移位?如何把握锻炼强度?

A2:骨折后早期合理功能锻炼不会导致移位,反而能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加速愈合,锻炼需遵循“动静结合、由轻到重”原则:①早期(1-2周):仅进行未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和固定肌肉的等长收缩(如握拳、绷紧大腿肌肉),避免骨折部位活动;②中期(2-4周):在固定保护下进行骨折邻近关节的主动活动(如肘关节屈伸、抬腿),幅度逐渐增大,避免暴力活动;③晚期(4周以上):去除固定后,逐步增加负重锻炼(如扶拐行走、下蹲),以不引起疼痛为度,锻炼过程中需定期复查X光片,若发现骨折移位,应及时调整固定方案。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散瘀消肿的中草药
« 上一篇 09-05
中医如何有效治疗手脚萎缩?
下一篇 » 09-05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