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出血是口腔科的常见症状,多由牙周炎、牙龈炎、维生素C缺乏、上火或全身性疾病引起,中医认为其病机多与“胃火上炎”“阴虚火旺”“气血不足”或“瘀血阻络”相关,中草药通过清热凉血、滋阴降火、益气活血等作用,能有效改善牙龈出血症状,且副作用较小,以下详细介绍常用治牙龈出血的中草药及其应用。
单味中草药的功效与应用
地榆
性味归经:苦、酸、微寒,归肝、大肠经。
主要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地榆含地榆苷、鞣质等成分,能缩短凝血时间,抑制炎症反应,对胃火炽盛导致的牙龈出血、牙龈肿痛效果显著。
用法用量:内煎汤,取10-15克,加水煎煮20分钟,分2次服用;或研末外用,取适量撒于患处,也可煎汤含漱。
适用症状:牙龈鲜红出血,口臭,便秘,舌红苔黄等胃火实证。
白茅根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膀胱经。
主要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生津止渴,白茅根含白茅根多糖、钾盐等,能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降低通透性,同时利尿作用帮助体内热邪排出,适用于血热妄行的牙龈出血。
用法用量:煎汤代茶饮,取20-30克,沸水冲泡或煎煮后频服;也可搭配金银花、连翘增强清热效果。
适用症状:牙龈出血色红,口干咽燥,小便短黄,属血热或风热犯肺证。
三七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主要功效:化瘀止血,活血定痛,三七含三七皂苷、黄酮类成分,能双向调节凝血功能,既止血又不留瘀,尤其适合瘀血阻络或外伤导致的牙龈出血,同时缓解牙龈肿痛。
用法用量:研末冲服,每次3-5克,温水送服,每日2次;或含服三七粉直接作用于牙龈,也可配伍丹皮、赤芍增强化瘀效果。
适用症状:牙龈出血色暗,反复发作,或有牙龈刺痛、舌质紫暗等瘀血表现。
金银花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
主要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金银花含绿原酸、木犀草苷等,广谱抗菌,抗炎,对风热或胃火引起的牙龈红肿、出血有较好效果,同时能改善口腔异味。
用法用量:泡茶饮,取10-15克,沸水冲泡代茶;或煎汤内服,每日15-30克,外用可煎水含漱。
适用症状:牙龈红肿疼痛,出血鲜红,伴发热、咽痛等风热表证。
黄芩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主要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黄芩含黄芩苷、黄芩素等,能抑制细菌、病毒,减轻牙龈组织炎症,尤其适合湿热蕴结导致的牙龈出血,常配黄连增强清热燥湿之力。
用法用量:煎汤内服,取6-10克,久煎可减轻寒性;或研末外敷,也可与栀子、薄荷配伍治疗肝火犯胃型牙龈出血。
适用症状:牙龈出血黏稠,口苦口黏,舌苔黄腻,属湿热或肝火旺盛证。
蒲公英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肝、胃经。
主要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蒲公英含蒲公英甾醇、胆碱等,抗炎、抗菌作用显著,对热毒炽盛导致的牙龈红肿、出血、化脓有较好疗效,可内服外用结合。
用法用量:鲜品捣烂外敷牙龈,或干品15-30克煎汤内服,也可与野菊花、紫花地丁配伍,增强清热解毒效果。
适用症状:牙龈肿痛明显,出血鲜红,伴口渴、便秘等热毒炽盛表现。
中草药配伍方剂增效应用
单味药力量有限,中医常根据辨证配伍复方,以下为两个经典方剂:
方剂名称 | 组成 | 功效 | 适用症状 |
---|---|---|---|
清胃散 | 黄连、升麻、生地黄、牡丹皮、当归 | 清胃凉血 | 胃火炽盛:牙龈红肿出血,口臭,便秘,舌红苔黄 |
玉女煎 | 石膏、知母、麦冬、牛膝、熟地黄 | 清胃滋阴 | 胃热阴虚:牙龈出血隐隐,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 |
使用注意事项
- 辨证施治:牙龈出血需分清寒热虚实,实热证(胃火、风热)宜用清热凉血药(如地榆、金银花),虚火证(阴虚)宜滋阴降火(如玉女煎),气血虚宜补气摄血(如配黄芪、党参),瘀血证需化瘀止血(如三七)。
- 避免长期大量使用:寒凉药(如黄芩、蒲公英)易损伤脾胃,脾胃虚寒者慎用,可配生姜、大枣调和;止血药中病即止,长期使用可能影响气血运行。
- 配合口腔卫生:中草药需与正确刷牙(巴氏刷牙法)、使用牙线、定期洁牙结合,否则无法根除病因(如牙菌斑、牙结石)。
- 特殊人群禁忌:孕妇慎用活血药(如三七),儿童用量需减半,过敏体质者首次使用需做皮试。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牙龈出血用中草药治疗多久能见效?
答:见效时间因病因和个体差异而异,若为轻度牙龈炎或上火引起的出血,使用地榆、金银花等清热药3-5天可见缓解;若为牙周炎或慢性牙龈出血,需配合口腔治疗,中草药调理1-2周症状改善;若出血持续不止或伴全身症状(如乏力、瘀斑),需及时就医排查血液系统疾病。
问题2:中草药治疗牙龈出血能长期用吗?
答:不建议长期单一用药,中草药需辨证使用,长期服用寒凉药(如黄芩、蒲公英)可能导致脾胃虚寒,出现腹泻、食欲不振;活血药(如三七)长期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根据症状变化调整方剂,一般用药不超过2周,症状缓解后停药观察,同时注重口腔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