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倍子,又名文蛤、百虫仓、木附子,为漆树科植物盐麸木(Rhus chinensis Mill.)、青麸杨(Rhus potaninii Maxim.)或红麸杨(Rhus punjabensis Stew. var. sinica (Diels) Rehd. et Wils.)叶上由五倍子蚜(Melaphis chinensis (Bell) Baker)寄生而形成的虫瘿,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始载于《本草拾遗》,具有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止血、收湿敛疮之功效,其药材性状独特,鉴别要点清晰,临床应用广泛,现从来源、性状鉴别、图片特征、炮制方法、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现代研究及使用注意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药材来源与形成
五倍子的形成依赖于特定的“植物-昆虫-微生物”共生体系:春季,五倍子蚜虫越冬后迁移至盐麸木等寄主植物新叶上,以口器刺吸叶汁,刺激植物细胞增生,形成虫瘿;蚜虫在虫瘿内繁殖、发育,至秋季成熟,虫瘿也随之长大,根据寄主植物和蚜虫种类的差异,五倍子可分为“肚倍”(主产于四川、贵州,寄主为盐麸木,呈类球形,表面灰褐色,有灰白色柔毛)和“角倍”(主产于湖北、湖南,寄主为青麸杨,呈长角形,表面黄棕色,光滑无毛),二者以肚倍品质更优,鞣质含量可达70%以上。
药材性状鉴别(附图片特征)
五倍子的性状鉴别需结合形状、表面、断面、质地及气味等特征,以下为原药材与饮片的主要鉴别要点,可通过图片直观对比:
(一)原药材性状
- 肚倍:呈类球形或长圆形,直径0.8~2.5cm,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灰白色柔毛(脱落处显棕褐色纹路),具不规则的纵皱纹及疣状突起;质坚硬,脆,易碎,断面角质样,有光泽,淡黄棕色或黄白色,内壁浅棕色,平滑,内含许多黑色蚜虫尸体及白色粉状排泄物;气微,味涩而苦。
- 角倍:呈菱形或长角形,具不规则的分枝,顶端钝圆,基部有果柄痕,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光滑无毛(或偶有极稀疏柔毛),具细密的纵皱纹及疣状突起;质较硬,断面角质样,黄白色,内壁棕褐色,内含物同肚倍。
(二)饮片性状
五倍子饮片多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厚片,直径0.5~2cm,表面特征与原药材一致,断面角质样,有光泽;气微,味涩。
(三)药材性状鉴别表
项目 | 肚倍 | 角倍 |
---|---|---|
形状 | 类球形、长圆形 | 菱形、长角形,分枝 |
表面 | 灰褐/黄褐色,有灰白色柔毛 | 黄棕/灰棕色,光滑无毛 |
断面 | 角质样,淡黄棕/黄白色,内壁浅棕 | 角质样,黄白色,内壁棕褐色 |
质地 | 坚硬、脆 | 较硬 |
气味 | 气微,味涩苦 | 气微,味涩苦 |
图片特征提示:优质五倍子图片应完整呈现其形状(如肚球的圆润、角角的分枝)、表面毛茸(肚倍的柔毛可见)、断面光泽(角质样反光)及内壁结构(平滑,含虫尸或排泄物),避免与伪品(如由其他虫瘿冒充,形状不规则、断面无光泽)混淆。
炮制方法
五倍子的炮制目的为降低刺激性、增强收敛作用,常用方法如下:
- 生五倍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生品偏于清热解毒,外用治疮疡、湿疮。
- 炒五倍子:取净五倍子,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黄褐色,喷淋少量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干,炒后收敛止血作用增强,用于便血、痔血、崩漏等。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 性味归经:性寒,味酸、涩,归肺、大肠、肾经。
- 功效主治:
- 敛肺降火:用于肺热咳嗽、久咳不止,常配伍罂粟壳、五味子等(如《世医得效方》五倍子丸)。
- 涩肠止泻:用于久泻久痢、脱肛,常配伍诃子、白术等(如《医学入门》五倍子散)。
- 止血:用于便血、痔血、崩漏、外伤出血,可单研末外敷,或配伍槐花、地榆等内服。
- 收湿敛疮:用于湿疮、溃疡、口腔炎、中耳炎,可研粉撒患处,或煎汤含漱、滴耳。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主要含鞣质(五倍子鞣质,即没食子酸鞣质,水解后生成没食子酸和葡萄糖),另含没食子酸、脂肪、树脂、蜡质等。
- 药理作用:
- 收敛作用:鞣质与黏膜、创面蛋白质结合,形成保护膜,减少分泌物,促进愈合。
- 抗菌抗病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及流感病毒、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
- 止血:促进血小板凝结,缩短凝血时间,外用可压迫血管收缩。
- 抗氧化:没食子酸具有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作用。
使用注意
- 用量:内服1.5~6g,外用适量,过量可致便秘、恶心呕吐。
- 禁忌:湿热泻痢、胃热呕吐者忌用;孕妇慎用;外用避免大面积长期使用,以免皮肤吸收中毒。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区分五倍子与伪品“红麸杨叶虫瘿”?
A:五倍子(肚倍/角倍)为虫瘿,形状规则(类球形/角形),表面有特定毛茸(肚倍有柔毛,角倍光滑),断面角质样有光泽,内含虫尸;伪品“红麸杨叶虫瘿”可能为其他蚜虫形成,形状不规则,表面粗糙无毛,断面呈纤维性,无光泽,内无虫尸,鞣质含量低(30%),可通过性状及断面特征鉴别,必要时检测鞣质含量。
Q2:五倍子炒制后为何表面呈焦黑色?是否影响药效?
A:五倍子炒制时,文火加热使其表面鞣质等成分焦化,呈现焦黑色,内部因受热均匀变为黄褐色,此炮制工艺可降低鞣质的刺激性,增强收敛止血作用(焦炭样物质有吸附止血效果),同时便于粉碎和有效成分煎出,合理炒制不影响药效,反而提高临床应用安全性,但需控制火候,避免炒焦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