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花子图片是药材吗?如何通过图片识别药材石花子?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石花子,又称石花、岩衣、石苔花,是地衣门植物中常见的共生体,由真菌和藻类紧密结合而成,多生长于阴湿岩石表面、老树皮或苔藓丛中,作为传统中药材,其药用历史悠久,《本草纲目》《药性论》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凉血止血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石花子富含多糖、地衣酸、黄酮类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及外用消炎方面具有应用价值,以下从来源、性状、功效、应用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介绍,并结合图片特征说明其鉴别要点。

石花子图片药材

石花子的来源与植物学特征

石花子的基原植物主要为地衣门中的皮果衣科(Stictaceae)植物,如皮果衣(Sticta sylvatica)、石耳(Umbilicaria esculenta)等,少数为茶渍科(Lecanoraceae)地衣,其共生结构分为藻层(含藻类,通过光合作用提供养分)和菌层(真菌,提供保护与水分吸收),二者不可分割,这也是地衣类药材的核心特征。

  • 生长环境:多分布于海拔800-2500米的山地阴湿岩石表面,喜凉爽、通风、散射光环境,耐旱但忌积水,常见于我国西南、西北及长江流域山区,如四川峨眉山、云南大理、安徽黄山等地均有分布。
  • 采集加工:全年可采,但以春季雨后或秋季为佳,此时地衣生长旺盛,有效成分含量较高,采集时用小铲轻轻刮取,避免破坏岩石基质,采后除去杂质、泥沙,洗净晒干或阴干,干燥后呈不规则片状,质地硬而脆,易碎。

石花子的性状特征与图片鉴别

石花子的性状特征是鉴别其真伪与质量的关键,以下结合图片要点描述:

形态特征

  • 整体形状:呈不规则片状、卷曲状或扁平薄片,大小不一,直径通常2-8cm,边缘常波浪状卷曲或破裂,部分品种边缘有浅裂(如皮果衣),部分呈脐状凹陷(如石耳,中央有固着点)。
  • 表面特征
    • 正面(藻层):颜色因种类和生长环境而异,常见灰白色、灰褐色、深褐色或黄褐色,表面有网状皱纹、同心环纹或龟裂纹,部分可见黑色斑点(地衣繁殖体),干燥后质地较硬,用手搓揉可碎成粉末。
    • 背面(菌层):颜色较浅,呈淡黄褐色或浅灰色,部分有绒毛状物(菌丝),或呈光滑的皮质层,无光泽。
  • 断面:断面平坦或呈颗粒状,可见明显的层状结构(藻层与菌层分层),颜色均匀,无异色斑点或霉变。

图片鉴别要点

通过图片观察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石花子图片药材

  • 颜色与纹理:正品石花子表面颜色自然,纹理清晰,无人工染色痕迹(人工染色者颜色均匀无层次感,或有色斑)。
  • 质地与韧性:干燥品易碎,断面无胶质感(若质地柔软、有弹性,可能为掺伪品或未干燥品)。
  • 杂质:图片中应无泥沙、石屑、苔藓等杂质,若有则需进一步净制。

以下为常见石花子品种的性状对比表:

品种 形状 表面颜色 背面特征 断面结构
皮果衣 不规则片状,边缘浅裂 灰褐色至深褐色,网状纹 浅灰色,有绒毛 层状,藻层与菌层分层
石耳 脐状,中央固着 灰白色,光滑或有裂纹 淡黄褐色,皮质层 颗粒状,质地较硬
茶渍衣 扁平薄片,边缘卷曲 黄褐色,有环状纹 浅灰,无绒毛 平坦,质地脆

石花子的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性味归经

根据《本草纲目》及现代中药学记载,石花子性寒,味甘、淡,归肺、胃、大肠经,其性寒能清热,味甘淡能利湿,入肺经可化痰止咳,入胃经可清热解毒。

功效主治

  • 清热解毒:用于热毒蕴结所致的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疮疡肿毒,单用或配伍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可增强清热解毒效果,如《本草汇言》记载其“治喉痹咽痛,散热毒”。
  • 化痰止咳:用于肺热咳嗽、痰黄黏稠、咳痰不爽,或燥咳无痰,配伍川贝母、枇杷叶、桑白皮等,可清肺化痰、止咳平喘,适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咽喉炎等。
  • 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单用研末冲服,或配伍侧柏叶、白茅根、仙鹤草等,增强凉血止血功效。
  • 利湿退黄:用于湿热黄疸,症见身目发黄、小便短赤、脘腹胀闷,配伍茵陈、栀子、大黄等,可清热利湿、退黄,如《贵州民间方药集》用其“治黄疸”。
  • 外用消炎:研末外敷,用于皮肤湿疹、疮疡溃烂、烫伤等,具有收敛消炎、促进愈合的作用。

石花子的临床应用与用法用量

内服应用

  • 煎汤:常用量9-15g,水煎服,每日2次,用于肺热咳嗽、咽喉肿痛,可配伍桔梗、甘草;用于湿热黄疸,配伍茵陈、栀子。
  • 研末:每次3-6g,温水送服,用于吐血、衄血,或作为辅助治疗。
  • 食疗:石花子可煮粥或煲汤,如“石花粥”(石花子10g,大米100g,煮粥食用),适用于肺燥咳嗽、咽喉干痛;石花子老鸭汤(石花子15g,老鸭1只,红枣5枚),滋阴清热,适用于阴虚咳嗽、口干咽燥。

外用应用

  • 散剂:取石花子适量,研细末,用麻油或蜂蜜调敷患处,每日1次,用于湿疹、疮疡溃烂。
  • 煎液湿敷:取石花子30g,煎水取汁,用纱布浸湿后湿敷患处,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用于烫伤、皮肤炎症。

注意事项

  • 禁忌人群:脾胃虚寒者慎用(性寒易伤脾胃),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配伍禁忌:不宜与温热性药物(如附子、干姜、肉桂)同用,以免降低清热功效;不宜与藜芦、五灵脂等中药同用,遵循“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
  • 储存方法:置于干燥、通风处,防潮、防霉、防虫蛀,若受潮发霉,不可再使用。

石花子的现代研究与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石花子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地衣多糖(约占干重的20%-30%)、地衣酸(如石耳酸、黑茶渍酸)、黄酮类化合物(如槲皮素、山奈酚)及多种微量元素(如锌、硒、铁),其药理作用主要表现为:

石花子图片药材

  • 抗炎作用:地衣酸和黄酮类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咽喉肿痛、皮肤炎症有缓解作用。
  • 免疫调节:多糖类成分可激活巨噬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 抗氧化: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延缓衰老,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 止咳化痰:石花子提取液能增加呼吸道黏膜分泌,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同时抑制咳嗽反射,具有镇咳作用。

相关问答FAQs

Q1:石花子和石耳有什么区别?如何通过图片区分?
A:石花子和石耳均属于地衣类药材,但来源和性状不同:石花子多为皮果衣科植物,呈不规则片状,表面有网状纹或环状纹,边缘常卷曲或浅裂;石耳则为石耳科植物,呈脐状,中央有固着点贴生于岩石,表面光滑或有裂纹,背面为皮质层,图片中,石耳的“脐状”形态和中央固着点是主要鉴别点,而石花子多为片状,边缘不规则,石耳质地较硬,断面颗粒状;石花子质地更脆,易碎成粉末。

Q2:石花子可以长期服用吗?有没有副作用?
A:石花子性寒,不建议长期服用,尤其脾胃虚寒者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腹泻、腹痛、食欲不振等脾胃不适,短期服用(一般不超过2周)相对安全,但需根据体质和病情调整用量,若需长期使用,应在医师指导下配伍温中健脾的药物(如党参、白术)以减轻寒性副作用,目前未见严重副作用报道,但过敏体质者首次使用需少量试服,若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并就医。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医如何治疗气胸?具体方法有哪些?
« 上一篇 09-07
安徽药材收购市场现状如何?价格波动与供需平衡引关注?
下一篇 » 09-07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