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是中医常见病症,指患者自觉心跳异常,或快或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常伴有心慌不安、胸闷气短、乏力头晕等症状,与现代医学的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等疾病表现相关,中医认为,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核心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或痰火、血瘀、水饮等病理产物阻滞心脉,导致心悸不安,治疗心悸需遵循辨证论治原则,根据不同证型选用适宜的中草药,现将常见证型及对应治疗药物详述如下。
心气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神疲乏力,自汗,面色㿠白,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治法:补气养心,安神定悸。
代表药物:
- 炙甘草:性甘、温,归心、肺、脾、胃经,能补脾益气,复脉定悸,为治疗心气虚心悸的要药,常与人参、黄芪同用以增强补气之力,用量6-12g,煎煮时需久煎。
- 人参:性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经,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适用于心气虚甚、心悸明显者,用量3-9g,宜文火另炖。
- 黄芪:性甘,微温,归脾、肺经,补气升阳,固表止汗,与人参、炙甘草配伍,可增强补气功效,适用于气虚自汗、心悸乏力者,用量9-30g。
常用配伍:炙甘草汤(炙甘草、人参、桂枝、生姜、阿胶、麦冬、麻仁、大枣),是治疗心气心血两虚心悸的经典方剂。
心血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健忘,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养血安神,定悸除烦。
代表药物:
- 当归:性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补血调经,活血止痛,为补血要药,常与龙眼肉、酸枣仁同用养血安神,用量6-12g。
- 龙眼肉:性甘,温,归心、脾经,补益心脾,养血安神,适用于心血不足、心悸失眠者,用量9-15g,可单用煮水或配伍酸枣仁、远志。
- 酸枣仁:性甘、酸,平,归肝、胆、心经,养心益肝,安神敛汗,是治疗心肝血虚、心悸失眠的常用药,用量10-15g,宜炒用。
常用配伍:归脾汤(当归、龙眼肉、酸枣仁、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等),适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
心阳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动剧,畏寒肢冷,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微或结代。
治法:温补心阳,散寒定悸。
代表药物:
- 桂枝:性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温通心阳,散寒解表,常与附子、甘草同用,治疗心阳衰微、心悸脉结代者,用量3-10g。
- 附子:性辛、甘,大热,归心、肾、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适用于心阳虚衰、心悸水肿者,用量3-15g,需先煎久煎以减毒。
- 干姜:性辛,热,归脾、胃、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与附子、桂枝配伍,可增强温阳散寒之力,用量3-10g。
常用配伍:桂枝甘草汤(桂枝、炙甘草)或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适用于心阳虚衰、心悸明显者。
心阴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不宁,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心,养心安神。
代表药物:
- 麦冬:性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养阴生津,润肺清心,常与生地、玄参同用,治疗心阴虚、心悸烦热者,用量6-12g。
- 五味子:性酸、甘,温,归肺、心、肾经,收敛固涩,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与麦冬、人参配伍,即生脉散,适用于气阴两虚、心悸乏力者,用量2-6g。
- 玉竹:性甘,微寒,归肺、胃经,养阴润燥,生津止渴,适用于心阴不足、心悸口干者,用量6-12g,可配伍麦冬、沙参。
常用配伍:天王补心丹(生地、玄参、麦冬、天冬、丹参、当归、五味子等),是治疗心阴虚、心悸失眠的常用方剂。
痰火扰心证
临床表现: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烦躁失眠,胸闷痰多,口苦吞酸,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代表药物:
- 黄连:性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心泻火以除烦,适用于痰火扰心、心悸烦躁者,用量2-5g。
- 竹茹:性甘,微寒,归肺、胃、胆经,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与黄连、半夏配伍,可增强清热化痰之力,用量6-10g。
- 半夏:性辛,温,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与黄连、瓜蒌同用,即黄连温胆汤,治疗痰热内扰、心悸失眠者,用量3-10g。
常用配伍:黄连温胆汤(黄连、竹茹、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等),适用于痰火扰心之心悸。
心血瘀阻证
临床表现:心悸不安,胸闷不舒,或刺痛固定,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定悸。
代表药物:
- 丹参:性苦,微寒,归心、肝经,活血祛瘀,养血安神,为治疗心血瘀阻、心悸胸闷的要药,用量10-15g,可单用煎服或配伍檀香、砂仁(丹参饮)。
- 川芎:性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与丹参、赤芍同用,增强活血化瘀功效,用量3-10g。
- 红花:性辛,温,归心、肝经,活血通经,祛瘀止痛,适用于瘀血内阻、心悸刺痛者,用量3-9g。
常用配伍: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等),适用于心血瘀阻、胸痛心悸明显者。
不同证型心悸常用中草药归纳表
证型 | 代表药物 | 主要功效 | 常用配伍方剂 |
---|---|---|---|
心气虚 | 炙甘草、人参、黄芪 | 补气养心,安神定悸 | 炙甘草汤、归脾汤 |
心血虚 | 当归、龙眼肉、酸枣仁 | 养血安神,定悸除烦 | 归脾汤、养心汤 |
心阳虚 | 桂枝、附子、干姜 | 温补心阳,散寒定悸 | 桂枝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
心阴虚 | 麦冬、五味子、玉竹 | 滋阴清心,养心安神 | 天王补心丹、生脉散 |
痰火扰心 | 黄连、竹茹、半夏 |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 黄连温胆汤、清气化痰丸 |
心血瘀阻 | 丹参、川芎、红花 | 活血化瘀,通脉定悸 | 血府逐瘀汤、丹参饮 |
注意事项
- 辨证用药:心悸病因复杂,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分型,不可自行盲目用药,以免延误病情,实热证、阴虚火旺者误用温阳药(如附子、干姜)会加重病情;气虚患者过用滋腻药(如熟地、阿胶)易碍胃滞气。
- 煎服方法:部分药物需特殊煎煮,如附子需先煎1-2小时以降低毒性,人参宜另炖兑服,阿胶需烊化(用煎好的热药液溶化),一般每日1剂,分2-3次温服,具体剂量需根据患者体质、病情调整。
- 饮食与调护:治疗期间应避免浓茶、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保持情志舒畅,避免焦虑、恼怒,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运动。
- 中西医结合:若心悸严重,伴有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或为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炎)引起,需及时就医,结合西医治疗,不可单纯依赖中草药。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心悸患者日常调理需要注意什么?
答:心悸患者日常调理需兼顾情志、饮食、作息等方面,情志上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焦虑、抑郁,可通过听音乐、练太极拳等方式舒缓情绪;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小米、山药、莲子、瘦肉、鱼类),避免过饱或过饥,忌浓茶、咖啡、烈酒;作息要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当进行温和运动(如散步、八段锦),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担;同时需遵医嘱坚持服药,定期复诊,监测病情变化。
问题2:中草药治疗心悸一般多久见效?
答:中草药治疗心悸的见效时间因证型、病程、个体差异及用药准确性而异,轻症心气虚、心血虚患者,规范用药1-2周可能症状改善(如心慌、乏力减轻);病程较长或病情较重者(如心阳虚衰、心血瘀阻),需1-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调理,若用药2周后症状无缓解或加重(如心悸频发、出现胸痛),需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中草药治疗注重整体调理,即使症状缓解后,也需继续服药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