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六棱菊图片有哪些关键识别特征?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6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中草药六棱菊为菊科植物六棱菊的干燥全草,又名百草王、六角英、臭灵丹等,在南方地区民间应用广泛,具有疏风解表、解毒消肿、止咳化痰等功效,其植株形态独特,尤其在茎、叶、花部特征上具有鲜明的辨识度,下面结合植物学特征与图片识别要点进行详细介绍。

中草药六棱菊图片

六棱菊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茎直立,具四棱或六棱,棱上有细翅状突起,密被短柔毛,老茎常木质化,叶互生,无柄或具短柄,叶片长椭圆形至披针形,长5-12厘米,宽1.5-4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不规则锯齿或浅裂,叶面深绿色,被疏毛,叶背灰白色,密被绒毛,叶脉在叶背隆起,腺点明显,头状花序多数,在枝顶排列成伞房状或圆锥状花序,总苞钟形,总苞片5-6层,外层卵形,内层长圆形,均被短柔毛;花冠管状,白色或淡紫色,顶端5裂,雄蕊5枚,聚药,雌蕊1枚,子房下位,瘦果长圆形,长约1毫米,冠毛白色,羽毛状,花期6-10月,果期8-11月。

六棱菊味辛、苦,性微温,归肺、肝经,具有疏风解表、解毒消肿、止咳化痰、活血止痛之功效,临床多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支气管炎、百日咳;外用可治疮疡肿毒、跌打损伤、蛇虫咬伤、皮肤湿疹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六棱菊含挥发油、黄酮类、生物碱、有机酸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镇咳、祛痰等作用,内服常用量9-15克,煎汤或研末;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患处。

六棱菊主要分布于中国华东(江苏、浙江、福建)、华南(广东、广西、海南)、西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生于海拔500-1500米的山坡、路旁、荒地、田埂及林缘等向阳处,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耐贫瘠,常成片生长,是南方地区常见的野生草本植物。

中草药六棱菊图片

在图片识别中,六棱菊的以下特征尤为关键:茎部具明显的四棱或六棱及翅状突起,密被短柔毛;叶片叶背灰白色密被绒毛,叶缘有不规则锯齿;头状花序呈伞房状排列,花冠白色或淡紫色,为便于识别,现将主要部位的图片特征整理如下:

部位 特征描述 图片中的可见细节
直立,四棱或六棱,棱上有细翅状突起,密被短柔毛,老茎木质化,常带紫褐色 图片可清晰观察到茎的棱线(4-6条),棱上有白色短绒毛,茎节处略有膨大
互生,无柄或短柄,长椭圆形至披针形,边缘锯齿,叶面深绿疏毛,叶背灰白密绒毛 图片可见叶片顶端渐尖,基部楔形,叶缘锯齿不规则,叶背灰白色绒毛明显,叶脉凹陷
花序 头状花序成伞房状或圆锥状排列,总苞钟形,花冠管状,白色或淡紫色 图片中花序呈伞房状分枝,总苞片多层,花冠白色或淡紫色,顶端5裂,聚药雄蕊可见
果实 瘦果长圆形,长约1mm,冠毛白色羽毛状 图片中果实细小,冠毛呈白色羽毛状,易脱落,需仔细观察

六棱菊的药用部位为其干燥全草,多于夏秋季(6-10月)植株开花至结果初期采收,拔取全草,除去泥沙,洗净鲜用或切段晒干,干燥全草茎圆柱形或扁圆柱形,表面黄绿色或棕褐色,有细纵纹和棱线,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片皱缩,灰绿色或灰褐色,叶背密被绒毛;花黄棕色或棕褐色,总苞片宿存;气微,味微苦,炮制时拣去杂质,切段,生用或蜜炙用,蜜炙后可增强润肺止咳之效。

相关问答FAQs

中草药六棱菊图片

Q1:六棱菊与哪些植物容易混淆?如何区分?
A1:六棱菊易与菊科植物“千头菊”“佩兰”混淆,但可通过茎部特征区分:六棱菊茎有明显四棱或六棱及翅状突起,而千头菊茎圆柱形无棱;佩兰叶缘有锯齿,但茎无棱且叶背无灰白色绒毛,花序为头状单生而非伞房状排列。

Q2:使用六棱菊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A2:六棱菊性偏温燥,阴虚火旺者慎用;外用需注意皮肤过敏,首次使用可少量试涂;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与温热性中药同用,以防助火伤阴。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医治疗湿热证
« 上一篇 09-07
药材槟裂子
下一篇 » 09-07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