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螵蛸为传统中药,系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小刀螂、巨斧螳螂等的干燥卵鞘,具有补肾固精、缩尿、止浊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肾虚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小便白浊等症,其药材性状因来源昆虫不同而存在差异,准确识别桑螵蛸的真伪与品质,对临床用药安全至关重要,以下从来源、性状鉴别、图片特征、炮制方法、性味归经及功效主治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并附相关问答。
桑螵蛸的来源与采收加工
桑螵蛸的来源昆虫主要为螳螂科种类,
- 大刀螂:又名“中华大刀螂”,体大型,绿色或棕褐色,前足镰刀状,常见于灌木丛、果园。
- 小刀螂:体型较小,绿色,前足细长,多分布于农田、草地。
- 巨斧螳螂:又名“欧洲螳螂”,体较粗壮,黄褐色或灰褐色,前足斧状,原产于欧洲,我国多地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至翌年春季,当螳螂产卵于树枝、灌木上,卵鞘呈黄褐色时采收,采得后置沸水中蒸死卵内胚胎(防止孵化),晒干或低温干燥,蒸制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有效成分破坏,干燥过程中需防潮、防蛀。
桑螵蛸的性状鉴别与图片特征
桑螵蛸根据来源昆虫不同,分为“团螵蛸”“长螵蛸”和“黑螵蛸”三种,其性状特征差异显著,可通过形状、颜色、表面纹理、质地及气味等鉴别,以下结合图片特征详细描述:
(一)团螵蛸
- 来源:大刀螂的干燥卵鞘。
- 形状:呈类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扁块状,直径1.5-2.5cm,高1-1.5cm,一侧较平坦,另一侧隆起,形似“旧棉絮团”。
- 颜色与表面: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有隆起的网状纹理(卵室排列痕迹),近平坦的一侧有明显的卵鞘附着面,可见树枝或叶柄的残基;卵室排列整齐,呈2层,每层有卵30-40枚,卵壳淡黄白色,半透明,偶见未孵化的卵(已蒸死,呈细小椭圆形)。
- 质地与断面: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呈海绵状,有光泽,内含多数卵壳。
- 气味:气微腥,味淡或微咸。
- 图片特征:整体呈团块状,表面网状纹理清晰,卵室双层排列,颜色黄褐色,断面可见半透明卵壳,是三种桑螵蛸中“最圆”的一种。
(二)长螵蛸
- 来源:小刀螂的干燥卵鞘。
- 形状:呈长条形,似“牛角”或“斧头”,长2-3cm,宽1-1.5cm,厚0.8-1.2cm,一端较厚,一端较薄,中间微凹。
- 颜色与表面:表面黄棕色或棕黄色,有纵向的隆起棱线(卵室排列方向),棱线间有细小凹纹;卵室排成1-2层,卵壳黄白色,半透明,排列较稀疏。
- 质地与断面:质较硬,断面平整,呈纤维性,可见卵壳散在。
- 气味:气微腥,味淡。
- 图片特征:细长条形,一端厚一端薄,表面有纵向棱线,卵室单层或双层排列,颜色较团螵蛸深,形似“小斧头”。
(三)黑螵蛸
- 来源:巨斧螳螂的干燥卵鞘。
- 形状:呈长圆形或长条形,略弯曲,长2.5-4cm,宽1-1.8cm,厚0.6-1cm,两端稍钝,一侧平坦,一侧隆起。
- 颜色与表面:表面深褐色或黑褐色,有光泽,密布不规则的网状纹理和油点(卵鞘分泌物),卵室排成2层,卵壳黄棕色或棕褐色,不透明,排列紧密。
- 质地与断面:质坚硬,难折断,断面呈角质样,光泽强,卵壳不易剥离。
- 气味:气微腥,味微咸。
- 图片特征:颜色最深(黑褐色),表面有油点和网状纹理,卵室双层排列紧密,质地坚硬,是三种桑螵蛸中“最黑、最硬”的一种。
三种桑螵蛸性状鉴别表
项目 | 团螵蛸 | 长螵蛸 | 黑螵蛸 |
---|---|---|---|
来源 | 大刀螂 | 小刀螂 | 巨斧螳螂 |
形状 | 类圆形、扁块状 | 长条形、似斧头 | 长圆形、略弯曲 |
颜色 | 灰黄、黄褐色 | 黄棕、棕黄色 | 深褐、黑褐色 |
表面纹理 | 网状纹理,双层卵室 | 纵向棱线,1-2层卵室 | 网状纹理+油点,双层卵室 |
质地 | 质硬而脆,断面海绵状 | 质较硬,断面纤维性 | 质坚硬,断面角质样 |
气味 | 气微腥,味淡微咸 | 气微腥,味淡 | 气微腥,味微咸 |
桑螵蛸的炮制方法
桑螵蛸生品易伤胃,临床多炮制后使用,常见炮制方法为“盐炙”:
- 盐炙法:取净桑螵蛸,用盐水拌匀(每100kg桑螵蛸用食盐2kg),稍闷至盐水被吸尽,置文火上炒至微黄,取出放凉。
- 炮制目的:咸入肾,盐炙可增强补肾固精的作用,同时缓和生品的滑肠之性。
- 性状变化:盐炙后颜色加深,呈黄棕色或深棕色,微有咸味,质稍脆。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 性味归经:甘、咸,平,归肝、肾经。
- 功效:补肾固精,缩尿,止浊。
- 主治:
- 肾虚遗精滑精:常与沙苑子、芡实、莲须配伍,如“金锁固精丸”。
- 遗尿尿频:多与益智仁、乌药、山药同用,如“桑螵蛸散”。
- 小便白浊:常与萆薢、益智仁、石菖蒲配伍,以分利湿浊。
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敷。
- 注意事项:
- 阴虚火旺、膀胱有热者慎用,因其性温,助热伤阴,可加重口干、尿短赤等症状。
- 感冒发热期间不宜服用,以免“闭门留寇”,影响外邪疏散。
- 储存时置通风干燥处,防蛀、防潮,因含蛋白质,易被虫蛀,可少量放入花椒或硅胶防潮。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如何通过图片快速区分桑螵蛸的团螵蛸、长螵蛸和黑螵蛸?
解答:三者可通过形状、颜色和表面纹理三大特征区分:① 形状:团螵蛸最圆(类圆形),长螵蛸最长条(似斧头),黑螵蛸略弯曲(长圆形);② 颜色:团螵蛸黄褐色,长螵蛸黄棕色,黑螵蛸深褐色/黑褐色(最深);③ 表面纹理:团螵蛸网状纹理明显,长螵蛸有纵向棱线,黑螵蛸有油点+网状纹理,黑螵蛸质地最硬,断面角质样,而团螵蛸断面呈海绵状,长螵蛸断面纤维性,结合图片中的质地差异可进一步确认。
问题2:市面上常见的桑螵蛸伪品有哪些?如何通过图片特征鉴别真伪?
解答:常见伪品包括其他昆虫的卵鞘(如螳螂科薄翅螳螂、广腹螳螂的卵鞘)或人工伪造品(用胶水、纸浆压制),鉴别要点:① 真品特征:卵室排列整齐,卵壳半透明(团螵蛸、长螵蛸)或黄棕色(黑螵蛸),质脆或硬,断面可见卵壳,气微腥;② 伪品特征:薄翅螳螂卵鞘卵室排列松散,卵壳灰白色,质地疏松;广腹螳螂卵鞘表面无网状纹理,卵室不规则;人工伪造品无卵室,质地坚硬如石,断面平整无光泽,气淡无腥味,真品图片中卵壳的半透明度和整齐排列是核心鉴别点,伪品则缺乏这些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