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为传统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具有利水渗湿、泄热之功效,临床常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等症,其药材来源明确,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了解其药材来源对保证药材质量、合理应用及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来源
猪苓的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 Fr.,其菌核入药,该真菌属于担子菌门、层菌纲、非褶菌目、多孔菌科、多孔菌属,为兼性寄生菌,生命力较强,但生长周期较长,对生态环境有一定依赖性。
别名
猪苓在历代本草中别称较多,如《本草纲目》称“豕苓”“地乌桃”,《名医别录》称“豕橐”,《本草经集注》称“猪茯苓”,现代商品药材中亦称“野猪粪”“粉猪苓”等,均因其菌核形态或生长环境而得名。
形态特征
猪苓的药用部位为菌核,其形态特征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
- 菌核:呈不规则块状、条形或类圆形,长5-25cm,直径3-8cm,表面黑色、棕黑色或灰黑色,凹凸不平,有瘤状突起及皱纹,常与树根或泥土紧密相连,质地坚硬而轻,断面呈颗粒状,白色或淡棕色,细腻,遇空气渐变为淡褐色或淡粉色。
- 子实体:当环境适宜时(如夏季雨后),菌核上可生出子实体,呈伞状,基部常丛生数个至十多个菌柄,柄基部相连,上部有分枝,每个分枝顶端有一菌盖,直径1-4cm,圆形或半圆形,表面白色至淡褐色,有细绒毛,老熟后光滑;菌肉白色,干后革质;菌管白色,管口多角形,每毫米1-3个,孢子无色,光滑,卵圆形,(7-10)μm×(4-6)μm。
需注意的是,猪苓的菌核与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形态相似,但茯苓表面较光滑,呈淡棕色或棕褐色,断面颗粒性较猪苓细腻,且无瘤状突起;显微下,猪苓菌丝有锁状联合,而茯苓菌丝无此结构,二者可通过性状及显微特征准确区分。
产地分布
猪苓在我国分布广泛,但受生长环境限制,主产区集中于气候凉爽、湿润、植被丰富的山区,尤以秦岭、大巴山、太行山等地区产量较大。
主产省份
- 陕西省:商洛、安康、汉中等地为传统道地产区,所产猪苓个头大、质坚实、断面色白,品质优,素有“秦苓”之称。
- 云南省:昭通、曲靖、丽江等地因海拔高(2000-3000m)、昼夜温差大,猪苓生长周期长,有效成分积累充足,产量亦丰。
- 河南省:伏牛山、太行山南麓的南阳、三门峡、焦作等地,多生于栎类、桦树等混交林中。
- 山西省:中条山、太行山西麓的运城、晋城等地,所产猪苓以“黑苓”居多,表皮色深。
- 其他产区:甘肃(陇南、天水)、四川(川西高原、盆地周边)、湖北(神农架、十堰)、贵州(毕节、遵义)等地亦有分布,但产量相对较少。
生长环境
猪苓为兼性寄生菌,其生长需满足三个条件:寄主植物、菌丝源及适宜的生态环境。
- 寄主植物:主要寄生在壳斗科(如栎树、槲树、桦树)、蔷薇科(如苹果树、梨树)、桦木科(如榛树、赤杨)等树木的细根上,尤其喜生于腐殖质丰富、疏松透气的砂质壤土中。
- 海拔与气候:多生长于海拔1000-2000米的山区,喜凉爽气候(适宜温度15-25℃),耐寒(可耐受-15℃低温),怕干旱,需年降水量600-1000mm,且空气湿度70%以上。
- 植被类型:常见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次生林中,林下常有枯枝落叶覆盖,土壤pH值5.0-6.5(微酸性)。
以下为猪苓主产区及生长环境特征简表:
主产区 | 海拔范围(m) | 主要伴生树种 | 土壤类型 | 年降水量(mm) |
---|---|---|---|---|
陕西商洛 | 1200-1800 | 栎树、桦树、漆树 | 山地棕壤、砂质壤土 | 700-900 |
云南昭通 | 2000-2800 | 云南松、高山栎 | 腐殖土、山地暗棕壤 | 800-1200 |
河南南阳 | 800-1500 | 栓皮栎、化香树 | 黄棕壤、砂页岩壤土 | 600-800 |
山西运城 | 1000-1600 | 槲栎、辽东栎 | 褐土、山地淋溶褐土 | 500-700 |
采收加工
猪苓的采收与加工直接影响药材质量,需遵循“适时采收、规范加工”的原则。
采收时间
传统经验认为,猪苓春秋两季采收为宜:
- 春季采收:3-5月,此时越冬的菌核养分充足,尚未萌发新菌核,质量佳;且春季土壤湿润,采挖时不易损伤菌核。
- 秋季采收:9-11月,此时菌核生长基本停止,大小适中,有效成分(如猪苓多糖、麦角甾醇等)含量较高。
需避免在夏季(子实体生长期)或冬季(土壤冻结期)采收,前者菌核消耗养分,后者采挖困难且易损坏。
采收方法
猪苓生长于地下,寻找菌核需经验判断:
- 观察地表特征:猪苓寄生的树根旁,地表常因菌核生长导致隆起,形成“鸡窝状”凸起或裂缝;夏季雨后,若发现地表有灰白色或浅褐色的子实体(猪苓花),其下方必有菌核。
- 挖掘树根:确定目标区域后,沿树根延伸方向开挖,注意保留细根(因菌核多附着于细根上),挖出后轻轻抖落泥土,避免破坏菌核完整性。
加工方法
- 净制:采挖的鲜猪苓需立即除去泥沙、杂质及残留的树根,用清水洗净(忌长时间浸泡,以免有效成分流失)。
- 干燥:洗净后置阳光下晒干或50℃以下烘干(温度过高易导致断面变黄、有效成分破坏),至质地坚硬、敲击有声时即可,干燥过程中忌翻动过频,以免表面破损。
- 分级:干燥后的猪苓按大小、色泽分级:
- 一等(“黑苓”):单个重150g以上,表面黑色,断面洁白,无杂质、无霉变;
- 二等(“灰苓”):单个重100-150g,表面黑褐色,断面白色;
- 统货:大小不一,表面黑色或棕黑色,断面白色或淡棕色,无腐烂。
历史沿革与基源考证
猪苓的药用历史悠久,历代本草对其基源的认识逐步深化。
- 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记载:“猪苓,生山谷,如猪屎,故名。”仅描述了形态,未明确植物来源。
- 魏晋南北朝: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云:“出建平、洛间,今近道亦有之,似松根,其皮至黑,肉白。”首次描述了菌核的性状。
- 唐宋时期:《新修本草》记载:“猪苓,肉白而实者佳。”强调了药材的质量标准;《本草图经》绘有“猪苓”图,形态与现代所用猪苓菌核一致。
- 明清时期:李时珍《本草纲目》明确其生于枫树、柞树等树根下,并云:“枫树根上着,故枫树根下有之,其块状如猪屎,故名。”此时已认识到其寄生特性。
- 现代研究:20世纪以来,通过真菌分类学研究,最终确定猪苓的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Polyporus umbellatus,并明确了其化学成分(多糖、三萜类、甾醇类等)及药理作用(利尿、免疫调节、抗肿瘤等),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猪苓与茯苓如何从性状上区分?
解答:猪苓与茯苓均为菌类药材,性状相似但有明显区别:①表面:猪苓表面凹凸不平,有瘤状突起,颜色较深(黑色、棕黑色);茯苓表面较光滑,有皱缩纹,颜色较浅(淡棕色、棕褐色)。②质地:猪苓质坚硬而轻,断面呈颗粒状;茯苓质坚实,断面细腻,颗粒性较猪苓弱。③断面:猪苓遇空气渐变为淡褐色或淡粉色;茯苓断面颜色较稳定,白色或淡黄色,猪苓无臭,味淡;茯苓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问题2:猪苓野生资源是否面临危机?如何保护?
解答:猪苓野生资源已面临严重危机,由于过度采挖(市场需求量大)、生态环境破坏(森林砍伐、土壤污染)及生长周期长(3-5年),主产区产量逐年下降,部分产区已濒临枯竭,目前保护措施包括:①加强资源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采挖量,实行“采挖-补种”平衡;②推广人工栽培:虽技术难度较高(需依赖蜜环菌共生),但已在陕西、云南等地试种成功,可缓解野生资源压力;③规范化种植(GAP):控制农药、化肥使用,保证药材质量与生态安全;④替代研究:探索其他利水渗湿药(如茯苓、泽泻)的部分功效,减少对猪苓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