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骨风是传统中医药中常用的祛风湿类中草药,其名称多源于“通利筋骨、祛风除湿”的功效,在民间应用历史悠久,尤其对风湿痹痛、筋骨拘挛等症具有较好疗效,从植物基源来看,“通骨风”在不同地区存在别名差异,但主流基源为萝藦科植物杠柳(Periploca sepium Bunge)的根皮或茎皮,部分地区也将其与清风藤科植物清风藤(Sabia japonica Maxim.)的混淆使用,需注意区分,本文以杠柳的根皮及茎皮(正品“通骨风”)为核心,结合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化学成分、临床应用及使用注意等方面展开详细阐述,并对比同类中草药,以体现“中草药大全”的系统性认知。
基源与别名
通骨风的正品基源为萝藦科杠柳属植物杠柳,其干燥根皮或茎皮入药,杠柳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华东地区,多生于山野、林缘、灌丛中,喜温暖湿润环境,因植株具特殊香气,部分地区又称“香加皮”“北五加皮”(需与五加科植物五加皮的“南五加皮”区分,二者功效与毒性差异显著),在民间应用中,清风藤科植物清风藤(别名“华清风藤”)的茎枝亦被部分地区称为“通骨风”,其性味苦、平,归肝经,功效以祛风通络、活血止痛为主,与杠柳的“祛风湿、强筋骨”略有不同,使用时需辨证选用。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性味归经
通骨风(杠柳皮)性辛、苦,温;有毒,归肝、肾、心经,其辛能行散,苦能燥湿,温可祛寒,兼具走窜之性,故能直达筋骨,祛除风湿之邪;但因其有毒,需严格控制用量与疗程。
功效主治
- 祛风湿,强筋骨:风寒湿痹阻经络,症见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腰膝酸软、筋骨拘挛者,通骨风可配伍独活、威灵仙、桑寄生等,增强祛风湿、强筋骨之效,如《陕西中草药》记载其“祛风湿,壮筋骨,强腰膝”。
- 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湿痹兼见下肢水肿、小便不利者,取其温通利水之性,可配伍茯苓、白术、泽泻等,标本兼顾。
- 强心止痛:现代研究发现,通骨风含强心苷类成分(如杠柳苷),具有类似洋地黄的强心作用,可用于心悸气短、下肢水肿(心源性水肿)的辅助治疗,但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中毒。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化学成分
通骨风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
- 强心苷类:杠柳苷(periplocoside)、杠柳毒苷(periplocymarin),是其强心、镇痛作用的物质基础,但也是毒性的主要来源。
- 香豆素类:如7-甲氧基香豆素、伞形花内酯,具有抗炎、解热、镇痛作用。
- 挥发油:含α-蒎烯、β-蒎烯等,具有祛痰、平喘、局部麻醉作用。
- 其他:还含β-谷甾醇、维生素C、树脂等,协同发挥抗风湿、抗氧化等功效。
药理作用
- 抗炎镇痛:香豆素类成分能抑制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组胺)的释放,减轻关节肿胀与疼痛,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有显著改善作用。
- 强心利尿:杠柳苷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同时抑制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促进水钠排泄,适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引起的水肿。
- 免疫调节:可抑制异常亢进的体液免疫,降低类风湿因子(RF)水平,对类风湿关节炎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 抗肿瘤潜力:近年研究发现,杠柳苷对肝癌、肺癌等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相关,但尚需更多临床研究验证。
临床应用与配伍
通骨风在临床上多用于风湿免疫性疾病、骨关节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常见配伍如下:
适应症 | 配伍方案 | 方例 |
---|---|---|
风寒湿痹(关节痛) | 通骨风+独活+威灵仙+秦艽+桑寄生 | 独活寄生汤加减 |
筋骨拘挛、腰膝酸软 | 通骨风+牛膝+杜仲+续断+狗脊 | 通骨风强筋汤(经验方) |
下肢水肿(心肾阳虚) | 通骨风+茯苓+白术+附子+桂枝 | 真武汤加减 |
风湿性心脏病心悸水肿 | 通骨风(小量)+黄芪+党参+麦冬+五加皮(南五加) | 益气强心饮(经验方) |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需久煎1-2小时以降低毒性);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注意:必须严格控制剂量,避免超量或久服。
使用注意
- 毒性警示:通骨风含强心苷,过量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甚至中毒死亡,故不宜长期服用,孕妇、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禁用。
- 配伍禁忌:不宜与含强心苷类药物(如地高辛)同用,避免毒性叠加;忌与藜芦同用(“十八反”)。
- 炮制减毒:生品毒性较强,传统用甘草、黑豆煮制后(即“制香加皮”)可降低毒性,临床应使用炮制品。
通骨风与同类中草药对比
为体现“中草药大全”的系统认知,现将通骨风与常见祛风湿药对比,明确其应用定位:
药物名称 | 科属 | 性味 | 归经 | 功效侧重 | 主治特点 | 毒性 |
---|---|---|---|---|---|---|
通骨风 | 萝藦科(杠柳) | 辛、苦,温 | 肝、肾、心 | 祛风湿、强筋骨、强心利尿 | 风寒湿痹兼心悸水肿,尤适筋骨拘挛 | 有毒 |
五加皮(南) | 五加科 | 辛、苦,温 | 肝、肾 |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 肝肾不足之风湿痹痛,腰膝软弱 | 无毒 |
独活 | 伞形科 | 辛、苦,微温 | 肾、膀胱 | 祛风湿、止痛、解表 | 少阴经风湿痹痛(腰腿痛),兼表证者 | 小毒 |
威灵仙 | 毛茛科 | 辛、咸,温 | 膀胱经 | 祛风湿、通经络、消骨鲠 | 风湿痹痛,肢体麻木,骨鲠咽喉 | 无毒 |
清风藤(部分地区称“通骨风”) | 清风藤科 | 苦、平 | 肝 | 祛风通络、活血止痛 | 风湿痹痛,关节红肿,跌打损伤 | 无毒 |
相关问答FAQs
Q1:通骨风和五加皮都有“强筋骨”作用,如何区分使用?
A1:通骨风(杠柳皮)性辛温走窜,祛风湿力强,兼能强心利尿,适用于风寒湿痹兼见筋骨拘挛、心悸水肿者,但因有毒,仅短期用于实证;五加皮(五加科)性温和,补肝肾、强筋骨之力更优,且无毒,适用于肝肾不足之风湿痹痛、腰膝酸软,为久病体虚者的常用药,简单说:实证(疼痛剧烈、水肿)选通骨风(短期),虚证(腰膝酸软、乏力)选五加皮(长期)。
Q2:通骨风有毒,使用时如何避免中毒?
A2:避免中毒需做到三点:①严格控制剂量,内服不超过6g/日,煎煮时间需1小时以上;②辨证使用,阴虚阳亢、高血压、心脏病、孕妇及儿童禁用;③避免长期服用,一般连续用药不超过7天,用药期间密切观察反应(如出现心悸、恶心、心律异常,立即停药并就医;若误服中毒,可用高锰酸钾洗胃、补钾,并用地高辛抗体解毒)。
通骨风作为传统中草药,其祛风湿、强筋骨的功效确有临床价值,但因毒性显著,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使用,严格遵循“中病即止”原则,同时需注意正品与混用品的区分,确保用药安全,在“中草药大全”的体系中,认识药物的特性与局限,是合理应用中医药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