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中草药让血液变清?有哪些有效药材?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在中医理论中,“血液变清”并非指西医意义上血液成分的直接改变,而是指通过调理气血、消除血瘀、清除湿热、化痰浊等方式,使血液运行通畅、气血调和,从而改善因“血浊”引起的面色晦暗、皮肤油腻、身体困重、头晕目眩等症状,中医认为“血浊”多与血瘀、湿热、痰浊、气虚等相关,而中草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的调理作用,可帮助恢复血液的“清”态,以下从不同功效类别介绍具有“使血液变清”作用的中草药,并归纳其应用要点。

使血液变清的中草药

活血化瘀类:促进血液运行,消除瘀滞

血瘀是“血浊”的常见原因,血液运行不畅则易导致瘀血内停,表现为面色黧黑、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活血化瘀类中草药能通利血脉、消散瘀血,使血液恢复畅通。

  • 丹参:性微寒,味苦,归心、肝经,被誉为“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既能活血化瘀,又能养血安神,临床常用于心血瘀阻引起的胸痹心痛、心悸失眠,以及妇人血瘀经闭、痛经,现代研究表明,丹参中的丹参酮、丹参酚酸等成分能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液流动。
  • 川芎:性温,味辛,归肝、胆、心包经,为“血中气药”,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止痛,适用于血瘀气滞所致的头痛、胸胁刺痛、月经不调,其有效成分川芎嗪能扩张血管、抑制血栓形成,增强血液流动性。
  • 三七: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胃经,具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的功效,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常用于各种出血症及跌打损伤、瘀血肿痛,三七总皂苷能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异常活化,是改善“血瘀”的常用药物。

清热凉血类:清除血分热邪,凉血解毒

血热则血液妄行,灼伤血络,可出现皮肤红斑、出血点、口舌生疮、烦躁易怒等症状,热邪与血搏结亦可致“血浊”,清热凉血类中草药能清解血分热邪,凉血以安血。

  • 生地黄:性寒,味甘、苦,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常用于热入营血、高热烦躁、舌绛红绛、斑疹吐衄,其有效成分地黄苷、环烯醚萜苷能增强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降低血液黏稠度。
  • 玄参:性寒,味甘、苦、咸,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适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痈肿疮毒,玄参中的玄参多糖、哈巴俄苷成分能抗血栓、改善微循环,辅助清除血中热毒。
  • 牡丹皮:性微寒,味辛、苦,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善于清透阴分伏热,适用于温热病后期、夜热早凉、热入血分发斑,以及血瘀痛经、闭经,牡丹酚等成分能抗炎、抗凝,促进血液代谢。

利湿化痰类:消除湿浊痰饮,净化血液

中医认为“湿浊内停,痰瘀互结”是“血浊”的重要病机,湿浊、痰饮停聚体内,阻碍气血运行,使血液黏滞不畅,表现为身体困重、舌苔厚腻、头重如裹,利湿化痰类中草药能祛除体内湿浊、痰饮,间接净化血液。

使血液变清的中草药

  • 茯苓:性平,味甘、淡,归心、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既能利水湿,又不伤正气,适用于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以及脾虚湿盛导致的痰多、便溏,茯苓多糖、茯苓三萜能调节脂质代谢,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减少脂质在血液中的沉积。
  • 泽泻:性寒,味甘、淡,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泄热,擅长利水道、泄湿浊,常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湿热带下,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泽泻醇能抑制胆固醇吸收与合成,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 薏苡仁:性微寒,味甘、淡,归脾、胃、肺经,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适用于水肿、脚气、脾虚泄泻,以及湿痹拘挛,薏苡仁油、薏苡仁多糖能调节免疫功能,降低血液黏度,促进血液循环。

补气养血类:推动血液运行,濡养血脉

气为血之帅,气虚则推动无力,血液运行迟缓,易致血瘀、血浊;血虚则血脉失养,血液黏滞不畅,补气养血类中草药能补气以行血,养血以润脉,从根本上改善“血浊”体质。

  • 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补气固表、利水消肿、生肌,为“补气之长”,适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黄芪甲苷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同时促进造血功能,增加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 当归:性温,味甘、辛,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为“血中圣药”,既补血又活血,适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当归多糖、阿魏酸成分能促进造血、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性。
  •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归肝、脾经,养血调经、柔肝止痛、敛阴止汗,常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白芍总苷能抗炎、调节免疫,与当归配伍(如“四物汤”),增强养血活血之功,使血液充盈而运行通畅。

常用“使血液变清”中草药归纳表

类别 代表性草药 核心功效 适用人群
活血化瘀类 丹参、三七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血瘀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清热凉血类 生地黄、玄参 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血热质、热病后期、皮肤病患者
利湿化痰类 茯苓、泽泻 利水渗湿、化痰降浊 湿痰质、高脂血症、水肿患者
补气养血类 黄芪、当归 补气养血、推动血液运行 气血两虚质、体弱乏力者

相关问答FAQs

Q1:长期服用这些中草药会不会有副作用?
A:中草药的“使血液变清”作用需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使用,长期服用可能存在副作用,活血化瘀类(如三七、川芎)过量可能增加出血风险;清热凉血类(如生地黄、玄参)性寒,长期服用易伤脾胃,导致腹泻、食欲不振;利湿化痰类(如泽泻)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需在中医师指导下,根据体质、病情调整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长期自行服用。

Q2:哪些人不适合用这些中草药调理“血浊”?
A:并非所有人都适合用上述中草药调理“血浊”,孕妇应慎用活血化瘀类(如丹参、红花、桃仁),可能引起流产;月经量过多的女性不宜在经期使用活血化瘀药,以免加重出血;脾胃虚寒者(表现为怕冷、腹泻、食欲不振)应慎用清热凉血类(如生地黄、玄参)和性寒的利湿药(如泽泻),可配伍健脾药(如白术、党参)同用;有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血友病)者需避免使用活血化瘀强度大的药物(如三七、川芎),具体用药需结合个人体质,由专业中医师判断。

使血液变清的中草药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痛经中医治疗原则
« 上一篇 09-07
中草药竹节风的图片有哪些形态特征?
下一篇 » 09-07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