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长卿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味中药材,其历史悠久,应用广泛,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原名“徐长卿”,后世因各地药用习惯不同,又有“了刁竹、寮刁竹、英雄箭”等别称,为萝藦科植物徐长卿Cynanchum paniculatum (Bge.) Kitag.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江苏、河北、山东、河南、湖南等地,秋季采挖,除去杂质,阴干或晒干后切段入药。
从性味归经来看,徐长卿辛、温,归肝、胃经,其辛能行散,温能通利,兼具祛风、化湿、止痛、止痒之效,既可用于风寒湿痹、跌打损伤等实证,又能治疗胃脘疼痛、牙痛等痛症,对风疹瘙痒、湿疹等皮肤疾患亦有良效,在历代医籍中,徐长卿的应用不断丰富,《本草纲目》记载其“主一切痨邪,咳嗽,痰壅,头痛,烦热,利水”,《名医别录》则言其“益气,坚筋骨,强志,疗伤中”,可见其功效范围较广。
在功效主治方面,徐长卿的核心作用可归纳为“祛风止痛、活血通络、止痒化湿”,具体而言,其祛风止痛之力显著,尤其适用于风湿痹痛、关节酸痛、肢体麻木等症,常与独活、威灵仙、桑寄生等配伍,如治疗风寒湿痹的独活寄生汤中即可加入徐长卿以增强通络止痛之效;对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则可与当归、红花、乳香等活血化瘀药同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徐长卿善于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对于肝胃不和所致的胃脘胀痛、嗳气吞酸、胁肋胀痛等症,常与柴胡、白芍、香附等疏肝理气药配伍,如柴胡疏肝散中加减使用,可显著改善胃痛症状,现代临床亦常用其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其镇痛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介质释放、调节胃肠平滑肌有关,徐长卿的止痒作用尤为突出,对于风疹、湿疹、神经性皮炎、过敏性皮肤病等以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疾患,内服外用皆宜,内服常与荆芥、防风、地肤子等祛风止痒药同煎,外用则可煎汤外洗或研末调敷,直接作用于患处,快速缓解瘙痒,其止痒功效可能与所含丹皮酚等成分的抗过敏、抗炎作用相关。
从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来看,徐长卿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丹皮酚(paeonol)、黄酮类化合物(如槲皮素、山奈酚)、挥发油(如龙脑、柠檬烯)、C21甾体苷类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徐长卿具有多重药理作用:其一,抗炎镇痛,丹皮酚是其主要抗炎成分,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少炎症细胞浸润,同时通过抑制中枢疼痛相关递质的释放而产生镇痛效果,对多种急慢性疼痛模型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二,镇静催眠,丹皮酚能延长巴比妥类催眠药的睡眠时间,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用于缓解焦虑、失眠等症状;其三,抗菌抗病毒,其挥发油和黄酮类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亦有抑制作用;其四,保护心血管,丹皮酚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同时具有抗血栓形成、降低血脂的作用;其五,调节免疫,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双向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在用法用量方面,徐长卿内服常用量为3-10g,煎汤,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捣敷、煎水洗或研末调敷,使用时需注意,因其辛温,阴虚火旺者慎用,孕妇及月经期女性应遵医嘱使用,以免耗伤阴血或动胎,少数患者服用后可能出现口干、胃部不适等轻微不良反应,一般停药后可自行缓解。
为更直观展示徐长卿的核心信息,以下整理简表:
项目 | |
---|---|
性味归经 | 辛,温;归肝、胃经 |
功效 | 祛风化湿,止痛止痒,活血通络 |
主治病症 | 风湿痹痛、胃脘疼痛、牙痛、腰痛、跌打损伤、荨麻疹、湿疹、风疹瘙痒 |
用法用量 | 内服:3-10g,煎汤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煎洗或研末调敷 |
主要成分 | 丹皮酚、黄酮类、挥发油、C21甾体苷类 |
现代药理作用 | 抗炎镇痛、镇静催眠、抗菌抗病毒、心血管保护、免疫调节 |
相关问答FAQs:
Q1:徐长卿与牡丹皮的丹皮酚成分相同,两者功效上有何异同?
A1:徐长卿与牡丹皮均含有丹皮酚,这是两者共同的活性成分,因此均具有抗炎、镇痛、抗菌等作用,这是其“同”之处,但“异”主要体现在功效侧重和归经上:徐长卿性辛温,归肝、胃经,以祛风止痛、止痒化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于风湿痹痛、胃痛、皮肤瘙痒等“风、湿、痛、痒”相关病症,偏于走窜行散;而牡丹皮性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发斑、吐衄、经闭痛经、癥瘕积聚等“血热、瘀血”病症,偏于清泄凉血,虽然含相同成分,但因性味归经和临床应用不同,需根据病症辨证选用。
Q2:徐长卿可以长期服用吗?长期服用需要注意什么?
A2:徐长卿是否可长期服用需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而定,对于风湿痹痛、慢性胃痛等需要长期调理的病症,在中医辨证指导下,可酌情长期服用,但一般建议定期复诊,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长期服用时需注意:①阴虚火旺者(如手足心热、口干咽燥、盗汗等)不宜长期使用,因其辛温之性可能耗伤阴液;②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应慎用,目前尚缺乏足够的安全性研究;③若服药期间出现胃部不适、皮疹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④避免自行加大剂量,常规剂量下安全性较高,过量可能增加不良反应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