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咙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中医称为“喉痹”“乳蛾”等,多因外感风热、风热犯肺,或肺胃热盛、火热上炎,或阴虚火旺、虚火上浮所致,中医治疗喉咙痛强调辨证论治,结合整体调理,不仅缓解症状,更能调整体质,减少复发。
中医认为,喉咙为肺胃之门户,与肺、胃、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外感风热之邪,或风寒郁而化热,热邪犯肺,咽喉失于濡养,可见咽喉红肿疼痛,伴发热、恶风、咳嗽;若过食辛辣肥甘,或情志不畅致肺胃热盛,热毒上攻咽喉,则疼痛加剧,吞咽困难,伴口渴、便秘、舌红苔黄;久病或热病伤阴,或劳损过度致肾阴亏虚,虚火上炎,咽喉失养,可见疼痛隐隐,伴咽干、手足心热、夜间加重,针对不同病因病机,中医采用疏风清热、解毒利咽、清泻肺胃、滋阴降火等法,配合外治法综合调理。
辨证分型及代表方剂如下(见下表):
证型 | 主要表现 | 治法 | 代表方剂 |
---|---|---|---|
风热袭肺证 | 咽喉红肿疼痛,发热恶风,咳嗽,痰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 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 银翘散加减 |
肺胃热盛证 | 咽喉剧痛,吞咽困难,高热,口渴喜饮,便秘,舌红苔黄燥,脉洪数 | 清泻肺胃,解毒利咽 | 清咽利膈汤加减 |
阴虚火旺证 | 咽喉干痛,夜间尤甚,手足心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 滋阴降火,利咽止痛 | 知柏地黄汤加减 |
气阴两虚证 | 咽喉微痛,干痒不适,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红少苔,脉细弱 | 益气养阴,利咽润喉 | 沙参麦冬汤加减 |
除中药内服外,中医特色外治法可快速缓解症状:含漱法取金银花、薄荷、甘草各10g,煎水含漱,每日3-5次,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吹药法用冰硼散或锡类散少许,吹于咽喉患处,适用于红肿明显者,可直达病所,清热消肿;针灸取少商、合谷、曲池、太溪等穴,少商点刺放血,其余穴位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每日1次,能疏风清热、调和气血;推拿按揉天突、人迎、风池等穴,每次5-10分钟,可促进局部气血运行,缓解疼痛。
日常调护对预防喉咙痛复发至关重要,饮食宜清淡,多食梨、荸荠、白萝卜等润肺利咽之品,忌辛辣、油炸、过烫食物,戒烟酒;生活规律,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减少过度用嗓;保持室内空气湿润,使用加湿器,避免干燥或粉尘刺激;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以提高正气。
相关问答FAQs
Q1:喉咙痛能不能自己服用牛黄解毒片?
A1:不建议自行服用牛黄解毒片,牛黄解毒片性寒,适用于实热证,如肺胃热盛导致的咽喉红肿、口舌生疮、便秘等,若属风寒袭肺或阴虚火旺证,服用后可能加重病情(如风寒证用寒凉药易伤阳气,阴虚证用寒凉药更伤阴液),中医强调辨证用药,喉咙痛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证型选择合适药物,避免误治。
Q2:中医治疗喉咙痛需要多久见效?
A2:见效时间因证型、病情轻重及个体差异而异,一般而言,风热袭肺证较轻者,服用中药1-2天即可缓解症状;肺胃热盛证病情较重,需3-5天控制热毒;阴虚火旺证多为慢性或反复发作,需1-2周调理以滋养阴液、巩固疗效,配合外治法(如含漱、针灸)可缩短起效时间,若服药3天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