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高血压历史悠久,将其归属于“眩晕”“头痛”“肝阳”等范畴,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肾、心、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病机核心为阴阳失衡、气血逆乱,治疗上强调辨证论治,整体调节,通过调和脏腑、平肝潜阳、活血化瘀、祛痰通络等方法,在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高血压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形成多因情志失调(如长期恼怒、抑郁)、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咸味)、劳逸失度(过度劳累或安逸少动)、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衰等,导致肝失疏泄、肾精亏虚、脾失健运,进而引发肝阳上亢、痰湿中阻、瘀血阻络、肝肾阴虚、气血亏虚等证型,肝阳上亢为常见类型,多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耗伤肝阴,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导致肝阳上亢,气血上冲;痰湿中阻则多因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上蒙清窍;瘀血阻络多因久病入络,血行不畅,或气滞血瘀,瘀血内停,阻滞脉络。
辨证分型与治疗
中医治疗高血压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分型,个体化用药,以下是常见证型及治疗方案:
证型 | 主要症状 | 治法 | 代表方药 |
---|---|---|---|
肝阳上亢型 | 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 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 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栀子、黄芩、益母草、茯神、夜交藤) |
痰湿中阻型 | 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滑 |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 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
瘀血阻络型 | 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 | 活血化瘀,通窍活络 | 通窍活血汤(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老葱、鲜姜、大枣、黄酒)或血府逐瘀汤 |
肝肾阴虚型 | 头晕目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口咽干燥,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 滋补肝肾,育阴潜阳 | 杞菊地黄丸(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加减 |
气血亏虚型 | 眩晕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㿠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 益气养血,填精生髓 | 归脾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木香、黄芪)或八珍汤 |
中医特色治法
除内服中药外,中医外治法在高血压辅助治疗中应用广泛,可协同增强疗效:
- 针灸疗法:常选百会、风池、曲池、太冲、涌泉、足三里等穴位,肝阳上亢者太冲泻法,气血亏虚者足三里、涌泉补法,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 推拿按摩:按揉风池、太阳、桥弓(耳后翳风至缺盆穴一线),每穴1-2分钟;擦涌泉穴(足底前1/3凹陷处),以透热为度,每日1次,有助于平肝潜阳、引火归元。
- 穴位贴敷:取吴茱萸、牛膝、决明子等研末,用醋调匀,贴敷于涌泉穴或太冲穴,每晚1次,晨起取下,适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 情志调摄:中医认为“怒伤肝”“思伤脾”,通过移情易性、听音乐、练书法等方式调节情绪,避免大喜大悲,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肝气疏泄,血压稳定。
生活调护
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高血压患者需配合生活调护:
- 饮食调理:遵循低盐、低脂、低糖原则,多食芹菜、菊花、山楂、枸杞子、黑木耳、绿豆等具有平肝潜阳、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及烟酒。
- 起居有常: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晨起不宜过猛,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冬季注意保暖,防止寒邪入侵。
- 运动锻炼: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舒缓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以不疲劳为度,有助于疏通气血、调和阴阳。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高血压可以完全停用西药吗?
A1:不建议患者自行停用西药,中医治疗高血压多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对于轻、中度高血压,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少西药用量,配合中药调理;对于重度高血压或合并严重并发症者,需在服用西药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以增效减毒,具体减药或停药方案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血压波动导致意外。
Q2:高血压患者有哪些适合的食疗方?
A2:根据证型选择食疗方更佳:①肝阳上亢型:菊花决明子茶(菊花10g、决明子15g,开水冲泡,代茶饮),可平肝潜阳;②痰湿中阻型:薏米红豆粥(薏米30g、红豆15g、粳米50g,煮粥食用),可健脾祛湿;③肝肾阴虚型:枸杞山药粥(枸杞子15g、山药30g、粳米50g,煮粥食用),可滋补肝肾;④气血亏虚型:黄芪当归乌鸡汤(黄芪15g、当归10g、乌鸡1只,炖煮后调味食用),可益气养血,食疗需长期坚持,同时控制总热量摄入。